鍾原:美制裁令中共官員炸鍋 百姓轟動叫好

Facebook

美國新一輪制裁涉及中港11名官員,一些被制裁官員故作鎮靜的蒼白表態,掩飾不了內心的顫抖。這一信息,當然第一時間傳遍了中共大小官員,震動整個中共官場。

8月7日美國宣布制裁,中共高層儘管深陷北戴河會議,但也不得不回應。隔了1天,8月9日,港澳辦被迫出面回應,所用的詞彙充分反映了中共官場的驚恐。新華社報導的題目,罕見稱美國的制裁是「歇斯底里」的,中共這樣的用詞,透露了美國制裁對中共官員的打擊有多大。

中共官員夜難眠

老百姓中已經知道的都在叫好,更多的聽到傳聞還沒弄清怎麼回事,中共黨媒的被迫回應,主動證實了美國對中共官員的制裁,將很快引起中國老百姓更大的轟動。中共官員只要離開家門,就可能感到隨時被戳脊梁骨,看辦公室裡下屬們的眼神,都可能個個帶刺,這是中共官員們心虛的自然表現,也是駱惠寧等人無法掩飾的。

實際上,中共官員的下屬們可能都很知趣,儘量小心翼翼地別惹事,但各個官員自己卻會跟自己過不去。先前美國制裁陳全國等新疆官員,中共官場騷動一陣後,還沒有平復,新一輪制裁又來,估計中共的部級和副部級以上官員們,再次坐不住了。美國若實施更大範圍的人權制裁,可能人人有份。

能參加北戴河會議的應該是少數,可能幾十人甚至上百人,但中共的副部級以上官員至少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絕大多數人的貪腐都不是小數目。他們這幾天應該都在關注北戴河會議,希望探聽風向,思考對策,避免在內鬥中被波及。現在,更大的擔憂來了,國外財產、家屬怎麼辦?如果從美國轉移到別處,其它國家跟進制裁又怎麼辦?中共官員苦心思忖後路,還要關注北戴河會議,他們當官以來,可能從沒這麼辛苦過,確實太傷腦筋,估計不少人徹夜難眠。

眾多參與過對法輪功迫害和各種迫害的人,應該更加驚恐。

港澳辦情急之下說實話

中共高層可能沒有想到,美國的第二波制裁會來的如此迅速,範圍如此之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等了一天才回應,完全措手不及,用詞也顯得氣急敗壞。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中共外交部罕見保持沉默,王毅和楊潔篪剛剛喊話美中關係,變相放軟、期待改善,沒想到美國毫不客氣,中共外交部一時也懵了。

北戴河會議可能正在激烈討論美中關係的對策,此時再貿然升級對抗,無人敢出來負責。但港澳辦被直接波及,只好由港澳辦出來先回應。

港澳辦的回應中,除證實被制裁外,還罕見說了實話,稱美國「對香港反對派和激進勢力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中奪取過半數議席、實現奪權『三部曲』充滿期待」。

如果民主派真獲得35+席位,中共就會在香港失去控制力,聽命中共的港府將寸步難行。人們早就看穿了中共的恐懼,但中共至少在表面上從不承認,竟然謊稱「港版國安法」是為了香港人民。如今中共自己說了實話,強推「港版國安法」就是怕被選舉奪權,中共毫無制度自信。

美國國務院、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英國的外交部8月9日發表聯合聲明,「我們支持香港人通過真正自由、公平和可信的選舉,來選出立法會議員的合理期望。我們呼籲香港政府恢復被取消資格的候選人的資格,以便選舉能夠在《基本法》所規定的有利於行使民主權利和自由的環境中進行。北京在聯合國登記的《中英聯合聲明》中向香港人民承諾了『一國兩制』原則下的自治和自由,必須兌現其承諾。我們敦促香港政府儘快舉行選舉。」

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北戴河會議正酣,栗戰書卻不得不跑回北京主持人大會議,以維持現在的香港立法會再非法運作一年。人大常委會的成員,很可能將成為下一輪制裁的目標。又一個高潮眼看來臨。

中共主動承認害怕制度對決

港澳辦還主動承認,強推「港版國安法」後,美國「取消對香港的所謂特殊待遇」,「在國際上糾合一些國家」,再到「制裁」。

中國老百姓可能只知道美國制裁,可能沒想到還有其它國家,這個衝擊太大了。港澳辦也主動暴露了前因後果,這一切都源自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中共的謊言露餡了。

港澳辦還直接說了更大的實話,擔心「香港打造成『自由堡壘』以對中國內地進行滲透顛覆、牽制」,「危害中國(中共)國家安全」。

港澳辦情急之下,不小心洩漏了「港版國安法」的真正目標,原來中共害怕香港的選舉影響了中國大陸,害怕共產黨的制度在「一國兩制」的對決中敗陣,這一切都因為中共極度擔心政權的合法性。

王毅和楊潔篪,都在呼籲美國繼續承認中共政權,但美國正在與中共政權脫鉤,只差正式斷交了。中共繼續拖延香港選舉,勢必引來更大風暴,各國的制裁很可能快速跟進。

美國的制裁還真是威力巨大,中共一下子就語無倫次了,說了不少實話。港澳辦最想說的是最後一句,為「林鄭月娥行政長官」等「點讚」,「繼續竭力服務國家和香港」。

中共已經擔心各級官員跳船了,但除了點讚,卻沒有任何實質的安撫辦法。港澳辦的回應,更多的是想穩住各級官員,繼續欺騙老百姓。然而,內外情勢危急,港澳辦被迫說了實話,不但無法起到安撫作用,卻在推波助瀾,令中共官員更加恐懼,引起老百姓熱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