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太子廢立風波

聖祖仁皇——康熙大帝傳記之十六

Facebook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一生勤政審慎,在位六十一年開創清初承平盛世,成為歷史上唯一集聖、仁於一身的賢明君主。當步入人生的暮年時,他在處理國政之餘,一個重要的問題縈繞心頭,那就是如何為清王朝選擇最合適的繼承人。

據史書記載,福壽雙全的康熙帝,擁有五十五位子女,其中皇子就有三十五位,長大成人者二十四位。對待皇子,康熙帝既是慈父也是嚴父,為培養其德才傾注了許多心血。皇子們長成後,也大多才華出眾。放眼在整個清朝,康熙帝的兒子們都是最優秀的皇子群體。不過,他們也成了立儲煩惱的原因所在。

懷著對結髮妻子的摯愛,康熙帝早早冊立了太子,但是在幾次宮廷風波之後,皇太子被兩度廢立,其他的皇子們為謀得儲位明爭暗鬥,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帶給老年康熙帝許多傷感和無奈。那麼,康熙帝最終是如何選定他的繼承者,讓盛世得以傳續呢?

父子情深

嫡子胤礽,儀表英武奇偉,天資聰穎。朕謹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舉辦典禮,冊立他為皇太子。——康熙帝

(出處: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載稽典禮,立為皇太子。——《康熙朝實錄》)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公有領域)

清朝皇位的繼承,有個皇帝生前不預立太子的祖訓,但是在康熙朝是個例外。康熙帝和結髮妻子赫舍里皇后,是少年夫妻,相伴十載光陰,感情深厚。赫舍里氏非常賢德,為人誠孝節儉,以寬仁之心治理後宮,有力地輔助康熙帝渡過親政早期的階段。

赫舍里氏育有二子,長子承祜天性聰慧,是帝後的掌上明珠,可惜四歲時夭折。皇后悲痛欲絕,為此大病一場。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再誕皇子,康熙帝萬分欣喜,為孩子取名保成,寄予平安成長的祝福,這便是嫡次子胤礽。然而不幸的是,赫舍里氏因難產,當天下午就崩逝了,芳齡二十一歲。

喜事突然變成喪事,康熙帝換上喪服,為深愛的皇后舉辦隆重的葬禮,幾乎每天都到她的梓宮前致哀,一去就是半日。之後的幾年,康熙帝每到皇后忌日,就暫罷朝政,親自祭奠亡後。他還親自為皇后撰寫謚文,緬懷其賢德。這是康熙帝唯一一篇為女子而作的冊謚文,足見帝王真情。

康熙帝更把對髮妻的情感,傾注到了遺孤身上。胤礽剛滿兩歲,康熙帝一改滿清祖訓,在取得孝莊太后的同意後昭告天下,冊立胤礽為皇太子。胤礽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位被皇帝親自冊封的儲君。

太子童年和少年時期,在康熙帝身邊長大,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父愛。康熙帝不僅視他為國家未來的皇帝,更把他當作最心愛的兒子。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一月,四歲的胤礽患上天花,康熙帝愛子心切,便停了所有政務,下旨從二十七日至次月初九,把所有奏章送往內閣處理,自己則全心全意看護在兒子身邊,陪伴他度過危險期。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特命翻修宮殿,名為「毓慶宮」,作為太子東宮,以示恩寵。

隨著太子的成長,康熙帝也非常重視太子的教育。胤礽在很小的時候,康熙帝會在處理政務之餘,親自授書;六歲時,康熙帝又安排大學士做太子老師,講解儒家典籍。

從未見過母親的太子,對高高在上的父皇充滿了依戀和敬愛,父子親情也很濃厚。胤礽十四歲時,已經成長為一名文武雙全的少年儲君,並遵照康熙帝的旨意,開始刻苦的學堂生活。

太子其人

皇太子從來只知道讀書,其它嬉戲享樂之事一概不知。——康熙帝

(出處:皇太子從來惟知讀書,嬉戲之事一切不曉。——《康熙起居注》)

《日講四書解義》,拉薩哩等奉敕撰,康熙十六年(1677年)內府刊本。(寺人孟子/Wikimedia Commons)

清朝的皇帝非常勤政,清朝的皇子們在學業上也是極度用功的,從六歲起開始讀書,不僅每天要從早學到晚,一年中也只有元旦、端午、中秋、生日、皇帝生日(兩天)、除夕(半日)這六天半的假期。有的皇子會一直讀到三十歲左右,刻苦的程度是今人難以想像的。

《康熙起居注》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一篇,詳細記錄了胤礽在專屬學堂「無逸齋」的上學過程。那時正值夏天,今天的學生還在放暑假呢,皇太子卻已經開學了,而且是從早到晚至少十個小時的滿滿的課程安排。

卯時(5—7時),天剛蒙蒙亮,胤礽在老師到來之前進入書齋早讀。

上午,三位老師湯斌、耿介、達哈塔向胤礽行禮,侍立於東側,起居注官立於西側。胤礽朗誦《禮記》篇目和經義中的一篇,共一百二十遍。接著,胤礽把書交給老師,一字不漏地背誦下來。有時候,康熙帝下朝後會來到學堂,詢問太子功課,和老師們討論學習要領或者書中大義。

父皇離開後,胤礽回到座位上繼續學習。一般在巳時(9—11時),胤礽開始練字,寫漢文數百至千字,滿文一章。老師點評書法後,他繼續讀《禮記》等篇目共計一百二十遍。

中午,胤礽與老師用膳。膳畢,他也不稍事休息,而是繼續溫書或者習字。下午,胤礽習射,之後回到無逸齋,向老師講解文章要義。師生交流一番過後,就到了薄暮時分,這才下學。

胤礽的學業枯燥又繁重,又是在酷熱天氣下,單單是一百二十遍的讀書環節,就足夠磨鍊心性了。這個讀書方法,來自康熙帝的經驗。他曾說:「朕年幼時讀書一定要讀滿一百二十遍,不如此不能理解文章真義,所以也教導太子和諸皇子也這樣做。」[1]胤礽也很聰明,一般讀書讀到八遍就可以背誦了。但是哪怕他對書本內容很熟悉了,還是會遵照康熙帝所言,讀滿一百二十遍才結束。

一廢太子

漢唐以來,太子年幼,尚能無事;如果太子長大了,身邊的小人開始結黨營私,很少有安分守己,不生事端的。——康熙帝

(出處:漢唐以來,太子幼沖,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其左右羣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事者。——《皇朝通典》)

胤礽畫像。(公有領域)

這樣一位聰慧而勤奮的太子,頗有康熙帝早年的影子。胤礽繼位,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又悄然發生著變化。

康熙二十九年(1695年),康熙帝在親征葛爾丹途中,身患重病。胤礽與皇三子胤祉奉旨,赴行宮侍疾。胤礽拜見康熙帝時,臉上沒有悲傷的表情,康熙帝見了非常不開心,說他沒有忠君愛父之心,就打發他先回京城了。

胤礽為何對別人表現出漠不關心呢?太子出生以來,就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習慣了高高在上,一切都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清史紀事本末》認為,太子性格仁弱,做事情率性而為,不知道掩飾內心的想法;他在皇帝面前,疏忽了很多禮節。康熙帝多次責備他,父子之間的嫌隙、猜疑,漸漸生出。

另外,胤礽性情的變化也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來自眾多優秀皇子的壓力。康熙帝的二十幾位皇子,才能優異者很多,皇長子胤禔隨帝出征、巡視,深得器重;皇三子胤祉頗富文采,主持過編書工作;皇八子胤禩精明世故,廣結善緣,朝中擁護者甚多。其他皇子也大多才能出眾,他們或多或少地表現出對儲位的覬覦。

還有一點,康熙雖然關心太子,但畢竟國事繁忙,日理萬機,不能時刻在太子身邊。太子身邊有一群逢迎、諂媚的官員和侍從,時日久了就會受到影響,養成傲慢無禮的性情。即使太子無意篡位,那些淺薄庸俗的勢利小人,為了將來的榮華富貴,熱衷於投靠「新主」,做一些逾越禮制甚至是違法的事情,不斷製造皇帝和儲君之間的矛盾。康熙帝發現這種危機後,斷然將這些人嚴懲,以肅清東宮環境。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處置了四名下人,把小廝、茶房人、膳房人等或圈禁、或處死。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罷免了「太子黨」之首、外戚重臣索額圖,將其送至宗人府拘禁。索額圖曾懷私倡議,皇太子一應服飾用品皆用黃色,一切禮儀制度幾與皇帝相同。康熙帝認為,胤礽「驕縱之漸,實由於此」。[2]

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終於在五年後爆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攜諸皇子行獵,宮中傳來消息,年幼的皇十八子染病夭逝,康熙帝悲痛不已,胤礽則沒有流露出任何傷感之情。康熙帝大為失望,叱責他對親兄弟毫無友愛之意。胤礽卻忿然發怒,甚至派人偷窺康熙帝在行宮中的行動。

康熙帝無法容忍下去,召集諸王、百官,命胤礽下跪,垂淚宣布廢太子的諭旨。詔書中寫道,胤礽罪過主要有五。一是不法祖德,不遵帝訓;二是奢侈無度,遠超皇帝;三是漠視手足,無情無義;四是培植黨羽,對抗皇權;五是窺伺君父,探聽起居。

這樣的太子,是萬萬不能把天下交給他的,因此,康熙帝決定廢太子,將其幽禁,由皇長子看守。

廢太子的決定,對康熙帝和胤礽都是巨大的打擊。當時宣諭完畢,康熙帝就痛哭撲地,傷心不已。從小高高在上的胤礽,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變得神智失常。白天,他昏昏欲睡,半夜才進食;吃飯吃七八碗不知道飽,喝酒幾十杯也不會醉;說話顛三倒四,做事沒有章法;每天疑神疑鬼,擔驚受怕,遇到雷雨天氣更是恐懼得不知所措。

康熙帝看在眼裡,痛在心上。而其他皇子激烈的奪嫡之爭,更讓他煩惱。儲位空懸,年長的皇子中,皇長子和皇八子為爭太子之位明爭暗鬥,其餘皇子、大臣紛紛依附,結成黨羽,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註釋:

[1]《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丙辰條。

[2]出自《皇朝通典》卷53。

點閱【聖祖仁皇——康熙大帝傳記】連載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