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三峽有潰壩風險 破壞力將遠超當年板橋水庫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0年05月13日訊】近年來,有關三峽大壩存在危險的消息不絕於耳。研究數據顯示,三峽大壩洩洪的破壞力為自然洪水的25倍。

5月11日,陸媒稱,三峽水庫為迎接汛期,騰出超過七成的防洪庫容,水位消落至155米,較去年同期提前了8天,距高程145米的防洪限制水位僅剩10米。

報導還稱,距離6月10日長江三峽主汛期的到來,不足一月。三峽水庫正在加速消落水位,為今夏防洪騰庫容。截至目前,累計釋放防洪庫容約165億立方米,超過總防洪庫容的70%。

王維洛博士接受《希望之聲》專訪時表示,三峽大壩沒有防洪的作用,最新的觀察和研究發現,三峽大壩洩洪的破壞力為自然洪水的25倍。

他引述大陸專家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的程海雲、陳力和許銀山所寫的一篇論文「斷波及其在上荊江河段傳播特性研究」所提出的結論: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其下游荊江河段洪水傳播特性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大壩下游上荊江河段(宜昌至石首)洪水總傳播時間由天然洪水的30小時左右最短縮為6小時,速度是天然洪水的5倍,下洩洪水的破壞力就是天然洪水的25倍。

王維洛說,「三峽工程」無論是增大流量,還是減少流量到5千立方米每秒的水平,它都會改變河水的流動本質,形成一種立浪的傳播,有點像海嘯!再往前走,速度是原來的5倍!速度和動能是2次方的關係,破壞力就是25倍。

很短的時間內增加了下游洪水的壓力,就說明原來的「三峽工程」防洪規劃的所有數據都是錯的。洪水的破壞力由洪水的動能決定。這是以前洪水潰壩時被證實的。

最研究數據顯示,三峽大壩泄洪的破壞力為自然洪水的25倍。(STR/AFP/GettyImages)

三峽潰壩 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

有學者去年7月曾利用衛星圖像比對方式稱,三峽大壩疑似發生變形,有可能潰壩。並警告,三峽大壩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

2020年3月23日,一段視頻稱,三峽大壩上游大面積山體滑坡。這種位移的情況,極可能造成三峽潰壩,武漢首當其衝要遭殃,然後南京、上海也不能倖免。

王維洛博士說,中國發生潰壩洪水是在1975年,當時河南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壩,洪水淹沒了30多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造成24萬人死亡。

板橋水庫最大潰壩洪水流量每秒17500立方米,三峽工程下洩水量,由每秒20000立方米時,增加至每秒45000立方米時則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板橋水庫潰壩洪水的最大流速達每秒30餘米,可以將火車油罐車衝出幾十公里。

而三峽工程下洩洪水流速達每秒60餘米,破壞力遠遠大於板橋潰壩洪水。

王維洛說,更糟糕的是,長江的治理採取的是已經過時的100年前德國治理河流的舊方法,在上游搞道渠化和裁彎取直,致使洪水流速更加快速。

而當時德國就是把河道水泥化了,渠道化了,河流本來是走S型的,走曲的,那麼德國把河道拉直了。中共政府很樂意這樣做,因為如果把河道拉直,會有很多土地拿來種糧食和發展城鎮建設。

但是中共沒有看到後果,這個洪水的壓力愈來愈大,加上了衝擊力,長江兩岸的江堤,無法承受下洩洪水如此大的破壞力,致使大壩下游地區的防洪形勢更加險峻。

三峽工程洩洪流速每秒達60餘公里,破壞力遠遠大於板橋潰壩洪水。(STR/AFP/GettyImages)

三峽工程沒有防洪作用

王維洛表示,其實三峽工程對防洪沒有一點作用,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三峽工程都防不了,不要說百年一遇的洪水,因為三峽水庫的庫容計算錯了,為禍巨大。

自三峽工程開工以來,就不斷爆出質量問題。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中共國務院驗收組在大壩表面發現了80多條裂縫。 2008年到2012年,三峽工程庫區共發生新生地質災害險情401起。

而在長江中下游連年出現反常氣候:地震、大旱、高溫、水災、鄱陽湖幾近乾涸等災難接踵而至。數百萬的三峽庫區民眾也成了真正的「三低」和「三無」群體。由此而產生的每年信訪的次數高達8萬多件次,連年持續不減。

王維洛去年對大紀元說,三峽工程從2003年開始試運行至今都沒有驗收過,沒有人敢擔保它的質量。如果三峽大壩發生潰壩,下面宜昌市居住的70萬人命就沒了。

他說,其實三峽大壩早點拆了早點好,他說,拆也很容易,就是把閘門全部打開,讓水自己進多少出多少。但中共不願這樣做,如果現在廢掉,它前面的功績就沒了。

香港風水師權朗預言,長江三峽大壩將在一場大地震中決堤、倒塌。(視頻截圖)

風水師預言:三峽大壩今夏決隄

香港風水師權朗日前在其YouTube頻道中作出一段驚人的預測,稱長江三峽大壩將在一場大地震中決堤、倒塌。

她說,黃曆5月至6月,中國西南部將有嚴重的大地震,強度達8.3級或者更高。地震將直接危及到長江三峽大壩,並且會令大壩決堤、倒塌,造成嚴重的水災,而且這個水災將對中國造成大面積的影響。

她稱,很多地方都會有嚴重的水災,而且受影響的人特別多,將有一部分人在水災中失去性命。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李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