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瘟疫】漢末逃疫良方:向神明悔過

文/宗家秀

Facebook

大疫來臨,如何逃命?現代人往往重視物質和技術層面的防禦和醫護,依靠絕對的隔離和疫苗的研製開發。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根本就沒有隔離和疫苗這些現代醫學的概念,大疫中很多患者仍然得以倖免。這是什麼原因呢?

漢末瘟疫頻繁

東漢末年至晉初年,全國性大瘟疫共有二十多次。漢桓帝在位二十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高達十二次;漢靈帝時發生過一次;漢獻帝時發生了兩次。京師洛陽的瘟疫高達十六次之多,曹操有《蒿里行》詩云:「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官方資料記述,自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國人口由5650萬降為1600餘萬人。《宋書‧五行志》記載,咸寧二年春正月,洛陽大疫,死亡人數達十萬人,國家機構無法正常運轉,皇帝因此下詔取消一切禮節性儀式。

東漢末年的瘟疫對還軍隊的戰鬥力影響甚大,《資治通鑑》記東漢桓帝延熹五年春三月,皇甫規伐羌之戰「軍中大疫,死者十之三四」。著名的赤壁之戰,因受瘟疫影響而改變了戰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漢末人們統稱瘟疫為「傷寒」。也有後世學者認為是斑疹傷寒、鼠疫。患者往往高燒喘息,氣短而絕。發病急、身上有血斑,死亡率高。張仲景在其《傷寒論‧自序》中記載,漢獻帝建安元年到九年間,他的家族本來有兩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死於傷寒。

建安二十二年,《後漢書‧獻帝紀》記載:「是歲大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魏書》記載:「去冬(217年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四子就是在這場大瘟疫中死去的。也有人認為七子中的王粲也是死於這場瘟疫。無怪乎曹丕說:「疫癘數起,士人凋落。」

這場瘟疫規模很大,有人認為是流感,有人說是新疆出血熱病毒從西域傳入內地,但這兩者都不會在夏季爆發,因此,人們懷疑更有可能是鼠疫和傷寒。

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Wikimedia Commons)

「疫」為「邪亂之氣」

現代人認為瘟疫是一種病毒造成的大規模的流行性疾病。這是現代科學所能探測到的時空範圍對瘟疫的認識。早在中國古代,人們對瘟疫的認識不只是局限在物理、生物層面,而是有著更為廣闊和深遠的認知。

《說文解字》對「疫」的解釋是「民皆疾也」。秦漢及那之前的時期,人們對「疫」的解釋有兩種。

一種認為是「邪亂之氣」。 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數》曰:「天氣上,地氣下,人氣在其間。」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更指出,人間君臣如果離德逆天,上天就會降天譴,告誡君王歸正,如再不歸正,大難將至,不可挽回。

東漢著名經學家何休曰:「民疾疫也,邪亂之氣所生。」所以,古代一旦發生全國性的瘟疫,君王大多會反省自己的施政:是否不敬神明?是否親小人而遠賢臣?是否暴戾殺戮而讓蒼生受苦?

有學者統計,自兩漢時期至清整個二千年期間,幾乎不到十年就有一次君王向天下發布罪己詔的事件發生。君王的罪己詔,實質是人主向天懺悔己過、與民謝罪的檢討書,同時向神明與百姓發出決心改過的誓約。

東漢大災年間,漢恆帝曾不止一次發布罪己詔。建和三年十一月,恆帝詔曰:「朕攝政失中,災眚連仍,三光不明,陰陽錯序。監寐寤嘆,疢如疾首。今京師廝舍,死者相枕,郡縣阡陌,處處有之,甚違周文掩胔之義。」漢恆帝同時在詔中宣布政府將給災民撫恤、喪葬補貼。

另一種解釋認為瘟疫為疫鬼所為。《漢舊儀》中認為顓頊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人們通常認為,大規模的瘟疫是陰間的厲鬼作崇。為了消除瘟疫,人們就驅除厲鬼,因此在東漢興起了一種叫做大儺的驅鬼儀式。

大儺驅鬼儀式需要請天神、百姓崇敬的神靈或供奉歷史上有德之士,因為邪不壓正,敬神明奉聖明而驅邪。

當國家發生天災人禍、政權危難之時,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沐浴齋戒,祭祀天地神靈,自省「罪己」,懺悔自己的過錯和失誤,有時會對全天下頒布「罪己詔」。(志清製圖/大紀元)

張天師教人思過避疫

張天師原名張陵,後改名張道陵,東漢天師道(正一道)創始人,沛國豐縣人(今徐州豐縣)。相傳他在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年),遇老子降臨,傳授其《太平洞極經》,命為天師。後人稱他為道教三祖之一,壽達123歲,在四川渠亭山升仙而去。

張道陵學道之後,能給人祛病。他在蜀地收了好幾萬戶的弟子,因為蜀地人單純樸實,與道相合,易於引導。張道陵帶著眾人開路架橋、修木鋤草、清理垃圾,義務地去承擔方圓幾十里的公共事務。

張道陵從來都不用強制的手段對待學徒者,而是用道德禮義去引導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當時也正是瘟疫橫行的時候,張道陵就幫他們治瘟疫,方法很獨特。

張道陵讓有病染疫的人把自己一生所犯的錯誤一條條都回憶清楚,記下來親筆寫好扔到水中,同時向神明發誓,不再做那些錯事和不好的事,如果再犯錯就讓自己的生命終結。人們紛紛按照此法去做,果然瘟疫不見了,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病都好了,瘟疫不見了。

這一做法不僅祛除了瘟疫,而且人們更加敬重神明、更加重德向善,社會的犯罪率明顯減低。事實上,張道陵用這種方式留下了他那一法門的道(濟世的方式)。

古人說「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舉頭有神靈,當人真心懺悔的時候,神靈是能夠看得見的,就會把人身上的邪氣和背後的厲鬼趕走,在人類可探測的這個空間裡表現出來的,就是瘟疫突然不見了,人好了。

舉頭有神靈,當人真心懺悔的時候,神靈是能夠看得見的,就會把人身上的邪氣和背後的厲鬼趕走。 (Pixabay)

古代的很多大醫學家其實都是修道人,道行很深。三國時的名醫華佗就具備普通人沒有的特異功能。他治病的方法有時也很獨特。

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望他。郡守於是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沒說什麼就退了出來。華佗對郡守的兒子說:「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

郡守的兒子也很著急,就說那怎麼辦呢?華佗說:「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不好的事都告訴我嗎?我寫封信批評指責他。」

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沒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的不合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便走了。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但是華佗早就跑了,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吐完之後,他的病就好了。

醫聖張仲景的宿命通功能

東漢末年瘟疫橫行,但道人名醫輩出。張仲景「勤求古訓」、 「博採眾方」,所著《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齊備的經典,他救人無數,成就一代醫聖盛名。

張仲景具有超常的宿命通功能,諸多史料中都記載著他給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看病的故事。王粲二十歲出頭時,遇到張仲景,張仲景對他說:「你得病了,可以服五石湯,要不到了四十多歲,眉毛就會脫落,再過半年就會死去。」

王粲聽聞此言心裡不舒服,認為張仲景嚇唬他,沒有吃藥。過了三天,張仲景又問王粲吃藥沒有,王粲回答已服用。張仲景看王粲的氣色症候,知道他還未用藥,就說:「你為什麼不重視自己的生命呢?」王粲默不作聲。二十年後,王粲的眉毛果然脫落,一百八十七天後,果然死去了。

張仲景不僅能看出人潛在的病,還能給出藥方,並能精確算出人的壽命,這就不是一般醫學能解決的問題了。當世人讚歎張仲景的醫道說:扁鵲、倉公也不過如此啊。

張仲景還提出人要想養生健康,須淡泊名利,不追求浮華,與天地相融相通,才能驅邪益壽。

醫聖張仲景具有超常的宿命通功能。(新唐人視頻截圖)

董奉救活死人

董奉是與華佗、張仲景齊名的建安三神醫之一。董奉後來徹底走入修道,在人間待了三百多年才離去。離去之前,人們看到他仍然和三十多歲時沒啥兩樣。董奉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至今,在廬山、福州長樂等地都有紀念他的祠堂。

交州刺史士變有一次中毒死了。三天後,董奉去了他家,往士變嘴裡塞了三個藥丸,並灌了水,再讓人捧著士變的頭搖晃,好讓藥丸和水流進肚裡。過了一會兒,拉扯一下士變的手腳,感覺有點能動了,士變的臉色漸漸恢復,半天後,活過來了,坐了起來,四天後,能說話了。

士變說,他死後,忽然就感覺做夢一樣,有十幾個穿黑衣服的人來抓他,把他強行帶到一個大紅門前面,那裡是一個監獄,牢房一個個是隔開的,每個屋子小到只能容納一個人。

士變被關在一個小黑屋裡,有人用土把整個門都堆封起來,屋子裡再也沒有光了。正在這時,忽然外面有人呼喊:「太乙天神派人來召喚士變。」接著外面就有有土被除去的聲音,過了好久,士變被領出來了,看見一個蓋著紅蓋頭的馬拉著一輛車,上面坐了三個人,其中一人拿著符節,召喚士變上車。士變上車後,馬車一直往前走,到了家門口,士變就活了過來。

士變為了報答董奉,為他蓋了一座樓。

思考

向神明懺悔就能祛除瘟疫、服用丹丸就能起死回生,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甚至被說成「迷信」。但這些的確是有史可查的,其實古人的道德水準更高,一般不會信口開河、不會沒有事實根據而憑自己的想像去記載歷史或任意篡改歷史。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災難面前,如果我們可以遵從古訓,敬天法祖、反躬自省,說不定可以尋回生命深處的記憶,以此得到神明的護佑,平安度過劫難。@*#

參考資料:

《後漢書》

《獨異志》

《神仙傳》

點閱【歷史上的瘟疫】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