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之四:人生貴相知 何必金與錢

大紀元文化小組

Facebook

公元756年,李白在越中遊歷時,寫下了《贈友人》三首詩,其中第二首的最後兩聯是:「廉夫唯重義,駿馬不勞鞭。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這四句詩近似格言,是李白價值觀、友情觀的生動寫照。

詩仙也是劍俠。李白騎駿馬,挎寶劍,揣匕首,廣交朋友,抱打不平,贏得了各地豪俠和天下文人的敬重。崔宗之這樣描述他的風采:「袖有匕首劍,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酌酒弦素琴,霜氣正凝潔。」(《贈李十二白》)

學劍來山東

李白經常在詩中歌頌古代的俠士,嚮往他們的劍術和風範,而且他非常推崇著名俠義人物為國擔當、不貪爵祿的氣節。比如,在《古風》第十首裡,他稱讚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並說「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襟懷。

李白十五歲時拜左鄰擊劍老人學劍,二十歲常騎馬佩劍出入於通都大邑。他移居東魯汶陽(今山東泗水李白莊)後,在那裡學劍三年。相傳李白曾師從唐朝第一劍術大師裴旻,並獲得他的稱讚。

因此,李白的詩中經常閃動著劍光:「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倚劍登高台,悠悠送春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不僅精於劍術,也很會射箭。他在幽州打獵時,曾「一射兩虎穿」,「轉背落雙鳶」(《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在漫遊途中,李白經常路見不平,為民除害。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寫他「少任俠,手刃數人」。《結客少年場行》描寫一位少年英雄:「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俠客行》寫得更加酣暢淋漓,從俠客的瀟灑和英勇,再到信陵君兩位門客的壯舉,作者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凸顯自己的豪情壯志。

輕財重義

李白身上的俠氣,不僅來自於劍,更多的表現在他重義輕利,傲岸不羈。《新唐書‧李白傳》裡寫道:「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

李白早年遠遊時,到處接濟與他交往的落魄公子,以至於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上安州裴長史書》)。即使錢財散盡,李白也沒有喪失義氣,仍然傲視權貴,對朋友肝膽相照。

公元725年,李白到江陵後,與蜀中同窗吳指南結伴出遊,即李白所稱的「南窮蒼梧」。蒼梧是傳說中虞舜安葬之地。二人歸來後,暢遊洞庭湖時,吳指南忽然暴病而亡(一說被人毆打致死)。李白守護著他的屍體大哭,彷彿失去了親兄弟。當時天氣炎熱,他的眼淚哭乾了,竟然哭出血來,路上行人聽了也都感到傷心。這時,一隻猛虎跑過來,李白毫不畏懼,堅持不肯退讓一步,後將吳指南暫時葬在湖邊。(《上安州裴長史書》)

三年後,李白專程返回此處,挖出了吳指南的遺骸,用刀把他的屍骨一根一根在湖中刮洗乾淨,然後背到鄂城,借了錢將吳指南安葬。李白自述:「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李白與郭子儀

唐朝開元初年,有一位武狀元,曾兩度擔任宰相,歷事四朝皇帝,先後平定了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軍功顯赫。史論家評其曰:「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他就是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

您是否知道,如果沒有李白,這位屢建奇功的郭子儀,也許會有不同的命運。

大約在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到太原遊歷,在唐朝名將哥舒翰那裡,第一次見到了郭子儀,他當即說:「此壯士目光如火照人,不十年當擁節旄。」意思是,郭子儀相貌不凡,不久就能當上節度使,擁有兵權。當時,郭子儀因為在軍中犯事,正要被軍法處置,李白為他幾番說情,才使他脫罪。

二十年後,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而李白因為入永王幕僚而獲罪入獄。這時郭子儀出面解救,甘願以自己的官爵為李白贖罪,才使得肅宗免其死罪而改為流放夜郎。

李白慧眼識英雄,郭子儀知恩圖報,這段往事著實感人,富有傳奇色彩。(事據《新唐書‧李白傳》、王琦《李太白年譜》、《樂史·李翰林別集序》、《學圃蘇引李白集序》和《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等典籍文字)

郭子儀像,出自清南薰殿畫像。(公有領域)

李白與孟浩然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公元730年,暮春三月,黃鶴樓見證了一場特殊的別離。盛唐兩位大詩人,李白和孟浩然,在江邊依依惜別,留下千古名句、深情一片。

李白寓居安陸期間,在遊襄陽時,結識了隱居在鹿門山的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年長十二歲,當時已經詩名遠揚。他一生未曾入仕,修道歸隱,又被稱作「孟山人」。李白欽佩孟浩然有情有義、剛直不阿的氣節,曾寫過《贈孟浩然》表示仰慕。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據《新唐書》記載,有一次,朝廷要人韓朝宗想要舉薦孟浩然,可是孟浩然因為與友人喝酒交談而誤了約定,為此惹惱了韓朝宗。但孟浩然並不後悔。他不願為功名所累,甘願流連於青松白雲間的品格,深為李白所敬仰。因此,黃鶴樓一別,才那樣情深意長,浩氣奔流。

孟浩然畫像,清人繪。(公有領域)

李白與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調張籍》)

公元744年(天寶三年)四月,唐朝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了。一位是名滿天下、震動京城的詩仙,另一位是才華滿腹、出身名門的青年才俊。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二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後來,李白和杜甫相約同遊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還一起登上了王屋山。在那裡,李白留下了唯一傳世的墨寶《上陽台帖》。

第二年秋天,杜甫來到兗州,正好李白也回到東魯,兩人於是一起尋仙訪道,遍覽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杜甫有詩記敘:「醉臥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分別之際,李白感慨賦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東魯一別後,李白和杜甫再未相見。他們天各一方,憑鴻雁傳書,送達深情。據統計,杜甫寫給李白或提及他的詩作有15首,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等等。白天、夢裡、春花、冬雪,都會勾起杜甫的懷思:「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夢李白二首·其一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懷李白》)

李白同樣惦念著把酒論詩的好友,他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後世學者和古典詩歌愛好者都曾經想像,當年,兩位唐詩的巔峰人物攜手同行,是怎樣一番情景?有學者將它比作日月相會,那確實是古代文壇的一件盛事、幸事。

杜甫。(公有領域)

魏萬的千里追尋

魏顥是唐朝的一位文人,他曾受李白的囑託,將他的全部作品編成了《李翰林集》,魏顥又為之作《李翰林集序》。千百年過後,《李翰林集》在戰亂中失傳,而那篇序言得以傳世,成為學者研究李白生平的重要文獻。李白為何如此信任魏顥?

魏顥原名魏萬,曾在王屋山隱居,別號「王屋山人」。他久仰李白的大名,一直渴望結識這位曠世奇才。他曾經沿著李白的行蹤,一路追尋,從河南出發,趕到浙江台州、越州、永嘉,足足追了幾千里,最後終於在廣陵(江蘇揚州)見到了李白。兩人相談甚歡,成了知心朋友。魏萬在詩裡說:「一長復一少,相看如兄弟。」李白則稱:「相逢樂無極!」

魏萬返回王屋山前,李白特地做長詩相送,稱讚其「愛文好古,浪跡方外」(《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表示「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李白能把全部文稿託付給這個年輕人,可見二人相當投緣,而且魏萬的崇拜之情想必讓李白備受感動。

後來魏萬中了進士,他不負重託,編出《李翰林集》。他把李白當年的贈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並序)》排在首位,後面是自己的酬詩《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以表感念。有人說,魏萬是李白的頭號粉絲,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李白盛名的巨大感召力。

劍膽琴心

李白一生豪爽、率真,對朋友慷慨、誠摯。當至交宋之悌被貶將要出行時,李白感嘆:「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江夏別宋之悌》)王昌齡左遷龍標之際,詩人送出牽掛:「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年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他讚佩好友元演:「行來北涼歲月深,感君貴義輕黃金。」(《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任華與李白素未謀面,賦詩稱頌說:「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詩仙曾以物喻人:「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天地至廣大,何惜遂物情。」(《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

劍膽琴心,笑看紅塵。不屈服於權貴,不為名利所迷,這位盛唐的遊俠、逸士、文學大師,引來無數欽羨的目光以及心靈的追隨。李白的高貴人品和俠肝義膽百世留芳。(未完待續)

點閱【詩仙李白】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