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意詩心】菊花 貞秀馨香霜下傑

作者:章華路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11月30日訊】自然天成的心中之矩,不會因時人的眼光而變。

時光匆匆,「江涵秋影雁初飛」好像只在昨天,而今卻已入冬了。寒氣日重,寒風愈勁,草木變衰,眾花多已飄零凋殘。但菊花卻盛開著,許多還都花香濃郁,鮮明耀眼。如同陶淵明在《和郭主簿(其二)》詩中的讚歎,「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古時,「菊本作蘜。從鞠,窮也,花事至此而窮盡,故謂之菊。」(《埤雅》)中國栽培菊花的歷史已長達三千多年。據說早在遙遠的周朝,古籍中就已說到菊花。屈子行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花之落英」,都還是後來的事。

清惲壽平畫花卉 冊 菊花(公有領域)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菊花是品格高潔剛貞的象徵。

東晉名士陶淵明對菊花「尤甚愛之」,深化了菊花的文化內涵。唐太宗李世民曾作有以「賦得殘菊」為題的五言律詩,大唐文人詠菊的名詩佳作殊多,菊花已成文化題材。

南宋時,最早的觀賞菊花專書《菊譜》問世,對菊花品種以花色歸類集錄,對花型也有較細緻的描述記載。流傳較廣,文獻價值較高,具代表性的菊譜,僅宋明兩朝就有六部,其中一部為素有文名的南宋范成大所作。序言中說,「幽人逸士之操,雖寂寥荒寒中味道之腴,不改其樂者也。」

古老的中國菊花不僅是我國的傳統名花,在世界上也已很有名望。據說約8世紀傳入日本,與日本野菊雜交成新品種,形成日本觀賞菊系列。17世紀,當荷蘭商人將中國菊花帶到歐洲時,眾多歐洲愛花人便一見鍾情,一位荷蘭人士還專門傾情寫就《偉大的東方名花——菊花》一書。

如今,菊花僅端莊而常為獨本單枝的「大菊」(花徑10厘米以上)以及「中菊」(花徑6至10厘米)系列,花型就有寬瓣、球狀、荷花、蓮座、松針、垂絲等,都很美。瓣型的平瓣、管瓣、匙瓣、畸瓣、桂瓣等,也很有意趣。再加上花朵繁密,多數極香,可做成造型菊如「懸崖菊」的「小菊」(花徑6厘米以下)系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據說約有一千屬,至少二萬至二萬五千種左右,中國也有七千種以上,是全世界品種最多的種子植物。

菊花(全景林/大紀元)

曾以為,所謂「黃花」只是黃顏色的菊花,比如山野間無拘無束開放著的一種野菊。後來才知道,其實在傳統文化裡,「黃花」也包括各種顏色的菊花,只是因為菊花最初是黃色,古人又以黃為正,所以概稱黃花。

秋天的色彩極為豐富,而菊花集合了幾乎所有的秋色之美,真正是「秋菊有佳色」。不但有一花一色的單色,而且有一花兩種顏色以上的複色。複色菊中,僅一花兩色的,既有一朵花兩種顏色各半的,也有花瓣的正面與背面分別是兩種顏色的,變化尤為豐富。如此色彩紛呈,不知是不是還能以「黃花」一詞概而稱之了。

現今五大觀賞名菊,帥旗、十丈珠簾、綠牡丹、墨荷、綠衣紅裳,多為傳統菊花的珍品。其中,白或粉白,垂絲花型,花瓣瀑布般下垂,最長可達30厘米的「十丈珠簾」;碧綠如玉,芍藥花型,花朵直徑可達17厘米的「綠牡丹」;紫黑穠豔有光澤,初開為荷花花型的「墨荷」,都屬於單色菊。瓣面紫紅色、瓣背泥金色,寬瓣花型,最多可達26瓣,花姿奇特有如古代軍中元帥旗幟的「帥旗」;中心綠色、向外漸至少量鵝黃,略尖的瓣端白色,以玫紅色為主,一花多色的「綠衣紅裳」,二者為複色菊。

從珍貴稀有的綠色與墨紫色,到常見的金黃、淡紫、橙紅、雪白、淺粉、藕荷……乃至喧鬧的大紅大紫,菊花都隨其自然地展現,在外表上並不拒絕濃豔,洗盡鉛華,骨子裡卻有著真正的脫俗。

清 錢維城《菊花》。(公有領域)

菊花一直是與梅、蘭、竹齊名的「花中四君子」,她的高雅,與蘭花的淡雅、水仙的素雅、菖蒲的清雅,是公認的「四雅」,又因辭官歸隱的陶淵明的深愛,別名是「花之隱逸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陶淵明悠然吟成的名詩《飲酒》,真好似融在清冷的菊花香裡。

曾見過一幅專寫陶淵明的國畫,背景只以古拙蒼勁的筆法書滿這首陶詩,沒有「東籬」與神祕的「南山」。而這位詩人最愛的菊花,滿滿插於他的頭部,似已「葛巾香染九秋霜」,其曠逸瀟灑、悠然自得的神態呼之欲出。

由此而想到那些魏晉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真性情,似乎越是不被後天觀念束縛、灑脫放達的,越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其中彷彿有著人心與宇宙之心的天然相通。

清 繡繪花鳥冊《菊花飛蝶》。(公有領域)

很喜歡唐代詩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的詩意,「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比我們容易親近自然的古人,本有簪菊的習俗。滿插菊花,陶然而歸,在那時是很平常的事。而在當今,尤其在中國大陸,卻和傳統文化中的其它方面一樣,總是 「高情不入時人眼」。

但那自然天成的心中之矩,卻不會因時人的眼光而變。

於是,在一溪淺紫色的野菊花影旁邊,幾位朋友約定:如若自已是那簪花者,定然不能少了「拍手憑他笑路旁」的坦然與平和;如若自己是那路遇旁觀者,我們也會拍手而笑,卻不是起鬨、不是嘲笑,而是手的鼓掌與心的歡快。

──轉自《大纪元》

責任編輯:景雅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