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蒙面法首日 林鄭叫苦:香港陷於半癱瘓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10月06日訊】10月5日是港府實施《禁蒙面法》首日,大批港人無懼被捕的危險,繼續走上街頭抗議,並呼籲舉行罷工、罷市、罷課三罷行動。當天,港鐵宣布全線停運,多家大型商場關閉。特首林鄭月娥隨後發表電視講話,稱香港陷入「半癱瘓」狀態。

香港形同戒嚴前夕,幾近癱瘓

10月4日下午,林鄭宣布引用《緊急法》推出《禁蒙面法》,於5日0點生效。此舉對香港緊張局勢如同火上澆油,當天全港18區首次舉行同步示威抗議。晚間,港鐵停駛、商場及銀行全面關閉,超市出現搶購食物的人潮,香港形同戒嚴前夕,幾近癱瘓。

5日,抗議仍舊繼續,港鐵當天宣布全線停運,後僅恢復機場路線港鐵。至少19家大型商業廣場宣布停業1天,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百佳超市、屈臣氏等商場。

下午2點左右,大批市民穿黑衣、戴口罩,在港島銅鑼灣崇光百貨附近集結,沿軒尼詩道一路遊行,經灣仔到中環的遮打花園舉行遊行示威。遊行人士不斷高喊「香港人反抗」、「蒙面無罪、抗爭有理」。遊行人士在隊頭拉起「我願榮光歸香港」的大型標語,遊行隊伍到達中環遮打花園後散去。

4點多鐘,在九龍尖沙咀太空館旁的梳士巴利花園,又有許多戴口罩的市民聚集。示威者以「蒙面散步」的方式,沿維多利亞港海旁一路遊行至尖沙咀巴士總站和海港城附近。

沿途有大批市民加入,隨後所有人開始手拉手組成人鏈,沿行人道開始向廣東道進發,一路高喊口號。隊伍行至海旁道後沿九龍公園轉向彌敦道方向。隨後,這些人轉向旺角方向,傍晚時分抵達旺角,人數增至上千人。

一對牽著手行走的年輕男女,只因為戴着口罩就被一群防暴警察當街追捕。(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上水、旺角、深水埗、黃大仙等地也舉行了不同規模的集會。一些市民在中環皇后像廣場聚集期間,有防爆警察在皇后大道中匯豐銀行對開的行車線,制服一對牽手行走中的年輕男女,引發現場市民憤怒,譴責警察並要求放人。當天的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深夜。

當天下午2點左右,林鄭率建制派官員發表電視講話,稱香港陷入「半癱瘓」狀態,並聲稱港府將以最大決心「制暴」。

不過,港民已號召今天(6日)下午在維園300萬人蒙面上街示威,港鐵已宣佈至少關閉48站,多個大型商場繼續關閉。

《禁蒙面法》引發國際各界譴責

然而,港府不顧民眾反對,強行訂立《禁蒙面法》,不僅令香港民眾更加憤怒,也引發全球各界的譴責和批評。美國國會議員和人權組織認為,禁蒙面法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是鎮壓抗議者的極端嘗試。

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在推特上寫道:「香港引用緊急法、禁蒙面,卻不回應民眾不滿,只會加劇對言論自由的擔憂。」

佛羅里達州聯邦共和黨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cro Rubio)發推文說:「林鄭月娥沒有集中精力尋找解決香港局勢的政治方案,卻使用緊急法、禁止蒙面。如果香港想要保持其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港府應重新考慮其優先事項。」

白宮首席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表示,川普政府繼續監察香港的自由和民主抗議活動。他說香港局勢可能對美中貿易會談產生影響,但他未透露詳情。

庫德洛在白宮對媒體說,「我不太瞭解緊急法。我知道的是:一國兩制,這是協議。美國政府外交政策是,不論是總統,或是蓬佩奧先生或其他官員都一樣,我們的政策是,我們支持香港的自由與民主。我們支持世界範圍內的自由與民主。這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總統在這方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5日表示,政治對話是緩解香港局勢唯一的解決辦法。拉布在一份聲明中說:「(香港)政府在確保人民安全的同時,必須避免加劇局勢,而應減輕緊張氣氛。」

丹麥國會丹麥選擇黨(Alternativet)主席、前文化大臣武非‧埃爾貝克(Uffe Elbaek)表示,市民與當局之間的對峙在香港愈演愈烈。這樣可能造成可怕的流血事件。「我真的擔心維權人士和該市民主運動(人士)的安全。」

大赦國際東亞區辦事處負責人羅助華(Joshua Rosenzweig)表示,港府動用緊急法禁止抗議者蒙面是鎮壓抗議的極端嘗試。這些抗議者迄今受到不必要的、過度使用武力和起訴的威脅。

台灣陸委會表示,台灣政府對此「表達嚴正關切」,認為港府此爭議性做法只會「激化、製造對立」。台灣「擔憂此作法恐侵害民眾的人身安全、表達自由及人權、法治等,影響香港的國際形象與金融中心地位,並相當擔心未來執政者將依「緊急法」恣意而為。

香港民主黨前主席何俊仁日前對大紀元記者表示,港府訂立《禁蒙面法》只是開啟《緊急法》權力的第一步,後續港府可能還會要求報紙關閉,凍結公司、甚至個人財政及資產,逮捕疑犯,使香港變成一個無限警權的社會。屆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會完全被破壞。「所以不要輕視這第一步,這可能是香港走向死亡的第一步。」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祝馨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