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8月19日訊】科學家發現,通過打開和關閉特定基因,進而編輯表觀基因組,也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長生不老。
據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聖地亞哥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近期的實驗利用「返老還童妙藥」,成功地治癒了老鼠的早老症(progeria)——老鼠所有早衰的器官、細胞全部恢復正常水平。
這是目前一種先進的基因「重新編程」技術:重置基因表觀記號,即改變細胞中決定哪些基因開啟和關閉的化學開關。抹去這些記號後,一個細胞彷彿忘記了自己該長成皮膚細胞還是骨頭細胞,而「倒退」回更原始的胚胎狀態。很多實驗室使用這種技術製造干細胞。
然而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在實驗將此技術用於生物體,甚至人體。他認為這可能就是人類的「長生不老藥」。
Izpisua Belmonte認為,這種技術將人的壽命在目前的基礎上再延長30~50年是很可能實現的。「我認為能活到130歲的人現在已經出生了。我很確信。」
這種技術最早來自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的發現。早在2006年,他發現向成人細胞中加入四種蛋白質,可以實現細胞的「重新編程」,可以讓細胞從外觀和功能上都退回到胚胎狀態。這些蛋白質的組合被稱為「山中要素」(Yamanaka factors)。
成功應用的例子
很多科學家認為山中的發現將為器官移植手術帶來革命。日本科學家為一位80歲的女子治療黃斑變異的眼疾。他們從她身上取得細胞樣本,利用「山中要素」將細胞退回到胚胎狀態,再引導這些細胞長成視網膜細胞。2014年,這位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利用實驗室培養的器官進行移植的患者。手術後,她的眼睛感覺「更明亮」,視力不再惡化。
在此之前,西班牙國家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把這一技術向另一個方向發展——在基因組中獲得這套「山中要素」拷貝的老鼠,也能實現細胞的再編程。由此研究者發現,這種技術不僅在培養皿中可用,在成年動物體內一樣有效。
科學家認為這將為人類造出真正的「靈丹妙藥」,有可能實現整個人體的年輕化。
風險
然而科學家意識到潛在的風險。過度清除基因甲基化記號,將導致細胞失去「身份信息」。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Pradeep Reddy說:「你清除了它們的記憶。這些空白的細胞可能長成正常的細胞,也可能長成沒有能力執行其既定目標任務的細胞,也可能長成癌細胞。」
因此在本文開頭的實驗中,就在研究者為這樣的結果興奮不已的時候,這些老鼠在接受治療後三四天內仍然死去。致死的原因是治療引發細胞變異導致腫瘤。研究者估計,可能與返老還童藥物使用過量有關。
改進版:真的找到長生不老藥了嗎?
2016年,Izpisua Belmonte的研究組改進了辦法,可以控制患有早老症老鼠使用「山中要素」的藥量。這次,它們通過基因編輯,讓老鼠的身體自己產生「山中要素」,但是要在抗生素多西環素(doxycycline)的激發下產生。
他們把老鼠分組,一組隨時都能飲用帶有多西環素的水源;另一組一週中只有兩天水裡放有多西環素。結果顯示,喝了很多抗生素的老鼠很快就死掉了;而有節制攝取抗生素的老鼠沒有長腫瘤,而且身體更健壯,腎臟和脾臟功能都更好,心臟也跳動得更有力。
總體上,這些老鼠比一般的老鼠壽命長了30%。
Izpisua Belmonte的這份研究在權威刊物《細胞》(Cell)上發表後,吸引了同行的關注。
大部份的質疑在於,這種藥物是否真的能全面阻止衰老,懷疑這種方法是不是僅起到了「消除皺紋」的表觀目的,並沒有真正觸及衰老的本質。如果是這樣,那這個藥物不過是起到「美容」的作用。
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遺傳系主任Jan Vijg說,「衰老是成百上千個變化結合在一起的過程」,利用簡單的藥物就能逆轉衰老他覺得不大可能。
還有的質疑認為,Izpisua Belmonte的實驗只針對患有早老症的老鼠,不能說明這對正常的老鼠有效。
Izpisua Belmonte回應稱,他正在進行研究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對普通老鼠的實驗需要的時間更長,才能得出結果。普通老鼠壽命2~2.5年左右,不像之前實驗所用的患有早老症的老鼠,只有3個月左右的壽命。
近期可預見的用途
儘管實現整個人體的返老還童沒有這麼容易,但是研究者看到了這種技術在針對多種具體的疾病上的巨大潛力,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實現。
AgeX和Turn Biotechnologies是兩家走在前列的初創公司。AgeX在研究用這種技術治療心臟病,同時也在申請政策許可,對骨性關節炎和老化相關的肌肉損失療法進行臨床實驗。
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GenuCure,在研究用這種技術年輕化人體的軟骨,擬研發一種可注入膝蓋的藥物使膝蓋骨年輕化,替代昂貴的膝蓋置換手術。
──轉自《大紀元》(記者李少維編譯)
(責任編輯: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