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修口 自會遠離災禍

文/杜若

Facebook

一張嘴,看似不大,所起的作用卻很大。有人能口吐蓮花,撫慰人心;有人則信口雌黃,搬弄是非,害人害己。可謂福由口積,禍由口出。

古中國與古印度,二個東方最古老的國度,人們在對待守護口德的態度上都非常嚴肅。

不談他人是非 才子免禍上身

明朝時期,文徵明(1470年-1559年)「吳中四才子」之一。他在書法及文學領域都頗有造詣。當時,他的名望很高,譽滿江南,很多學子都以他為師。

他平生不喜歡聽人談論他人過錯。如果有人想論別人是非,他總會巧妙地用其它話題引開,從而使想談論是非的人說不下去。終其一生,他都保持著這個習慣,一生都很注重修口德。

當時,寧王宸濠有意聘請文徵明,派人攜帶文書與金幣來到文家。文徵明托辭病重,臥床不起,拒絕接受金幣與聘書,也沒有寫信回覆寧王。

使者離開之後,友人勸他:「如今,寧王是天下眾望所歸之人。他在王府空出位子,請先生去做官。為何您不能效仿枚乘、司馬相如,在王府裡享受一番?」

文徵明聽罷,只是笑而不語。他有識人鑒人之才,大概事先知道了寧王的為人,但也不去談論他的是非。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宸濠在南昌叛亂,終被王陽明所平定。寧王因為謀反,導致身敗名裂。

文徵明堅持不談論他人是非,高潔的處世態度,也贏得人們的敬重。

落榜有因由

宜興有一人叫潘書升。康熙甲子年(1684年)秋,潘書升做夢,於夢中來到關帝殿,正巧碰到有人閱卷。差吏喊了第一個人,第一個人一進去了,馬上被踢了出來;唱第二名,就是自己。唱第三名、第五名,人都沒有到。他又看見牆壁上掛著一張黃榜,榜首的名字是「為楫」二字,惟獨沒有看見姓氏。一會兒,走來一位赤面之人,將頭盔放到自己的頭上。

潘書升醒來後,覺得很驚訝。發榜後,發現自己果然得第一。他記著夢中所示「為楫」二字,於是到處尋訪這個人。後來得知,那人是婁縣的傅鹿野。

傅鹿野也頗有才華,在地方享有文譽。主考官原本擬傅鹿野的試卷為第一,對他頭兩場考試的文章,評價也很高。但因第三場的卷子丟了,所以他落選了。

據悉,傅鹿野很有口才。然而,他生平喜歡談論他人是非,好揚人短。曾有人分析,傅鹿野之所以落選,功名被削,是因為他不積口德所致。

發榜後,主考官因愛惜傅鹿野的才華,特地與他會面。但是此後,傅鹿野憤恨抱怨,沒有多久,因肚脹,竟然一夜之間身亡,令人唏噓不已。

口出穢言 化為大蟲

釋迦佛住世時,王舍城邊有一池塘,裡面的水相當骯髒,盡是糞便污穢之物。城中的百姓將家中的穢物全都倒進池塘中。

池塘中有一條大蟲子,樣子像蛇,但有四腳,長年累月生活在池塘裡。一次,釋迦佛帶領出家人來到池塘邊,問眾人是否知道大蟲的宿緣?眾人回答說:「不知道。」

佛陀開示,在很久以前,有五百商人出海經商,獲取了很多珍寶。他們將最珍貴的寶物供養僧人,作為他們的飲食資糧,剩下的財物,由僧眾自行支配。當時有十萬僧人在山中修行,接受商人的供養,並將珍寶財物全部交給僧人摩摩帝保管。

當飲食資糧將要用盡時,眾僧向摩摩帝索取所保管的珍寶。沒想到摩摩帝卻矢口否認,將所有的財寶據為己有,還憤怒地斥罵眾人:「你們這些吃屎的人。寶物都歸我所有,你們憑什麼來索要?」眾僧見他生起嗔怒,身心被惡念糾纏,立即散去了。

因為摩摩帝貪婪,吞沒公有財寶,又惡毒地辱罵眾僧,死後墜入地獄,泡在沸騰的屎尿中,經過了九十二劫,才得以離開地獄。到釋迦佛住世時,摩摩帝依然未能得到人身。@*#

參考資料:

《玉堂叢語》卷1/卷5

《安士全書》卷下《常須隱惡揚善》

《賢愚經》卷13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