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洛:三峽大壩在變形位移之中

——也談三峽大壩的經濟使用壽命

Facebook

兩張關於三峽大壩的谷歌衛星圖片引起了許多網民的關注和參與討論,可見大家對三峽大壩的工程質量問題、對三峽大壩的安全問題十分關心。網友是遵循了黃萬里先生生前的遺願,幫黃萬里先生看著三峽大壩,也是幫中國百姓看著三峽大壩。有位網友談到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三峽大壩基礎位移,一是三峽大壩滲漏問題。

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大壩就由幾十個各自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壩塊之間進行縫間處理。幾十個混凝土壩塊並沒有和大壩下面的基岩連接在一起,而只是擺在基岩上的,依靠混凝土壩塊的重量來保持大壩的穩定。

三峽大壩存在壩基水平位移。三峽大壩二期大壩與三期大壩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不同,各個壩塊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也不同。有的壩塊向下游位移,有的壩塊卻向上游位移。三峽大壩壩基存在垂直位移變化,而且這個垂直位移變化幅度也不是均勻的。就是相鄰壩段的垂直位移變化幅度也不是不同的。三峽大壩還存在壩頂位移與壩頂垂直位移,壩頂位移有向下游的,也有向上游的,各個壩塊壩頂垂直位移幅度也是不同的。三峽大壩壩頂水平位移幅度大於三峽大壩壩基位移幅度,壩頂垂直位移幅度大於壩基垂直位移幅度,這說明,不但大壩發生形變,每個壩塊自身也發生形變。三峽大壩壩基和壩頂的水平位移與垂直位移,不但受氣溫影響,而且受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高低影響。三峽水庫水位的不斷變化,推動了三峽大壩壩基和壩頂的不斷位移和形變,使得三峽大壩的經濟使用年限縮短和安全性變差。

劉崇熙教授指出,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預計50年。美國研究機構人員指出,三峽大壩其實算不上百年工程。按照當時的設計和用料,最多只能使用50年。當時修建大壩使用的鋼筋和混凝土有使用壽命,經過長時間雨水侵蝕和滲透,會產生一定的損耗,最終三峽大壩會發生潰壩事件。

一、對比兩張三峽大壩的谷歌衛星圖片,三峽大壩已經變形

2019年6月30日23時20分,一位名叫冷山(@goodrick8964)的網友在網上發布一條信息「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垬和那些大家族也將玩完!」並附上幾張三峽大壩的谷歌衛星圖片,其中兩張衛星圖片如下:

第一張谷歌衛星圖片應該是三峽大壩建成後不久拍攝的,從衛星圖片上看不出三峽大壩有很大的形變;而對比第一張,第二張谷歌衛星圖片就顯示了三峽大壩有很大的形變。就這兩張三峽大壩的谷歌衛星圖片,許多網民當即在推特上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般中國大陸網民是無法直接查詢谷歌衛星圖片的,也不能公開使用推特。後來這條消息在7月1日這一天在微信群裡被廣泛傳播,引起更加廣泛和熱烈的討論。

從這條消息所引起的討論中可以看到一點:大家對三峽大壩的工程質量問題、對三峽大壩的安全問題十分關心。黃萬里先生在去世前對好友說:「我們受之於民的太多了,要竭儘自己的知能報效國家。我對三峽工程的意見,屢屢上書中央,先後六次,屢挫屢上。我要求中央領導給我30分鐘的時間,聽我匯報就可以把問題講清楚,可惜無此機會。當年三門峽還讓公開辯論7天,現在沒有人和我辯論,雜誌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見,我是看不到三峽建成後的後果了。你們還能看見,幫我記著看看,但願我的話不要言中,否則損失太大了。」這些網友是遵循了黃萬里先生的生前的遺願,幫黃萬里先生看著三峽大壩,也是幫中國百姓看著三峽大壩。

雖然三峽工程的決策者三番五次地保證,三峽大壩的施工質量是很好的;北約的導彈是無法炸毀三峽大壩的;即使三峽大壩發生潰壩,也不會對下游地區造成災難性的後果等等,但是很多人還是心懷顧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決策者在三峽工程上的造假、欺騙,已經失信於民。比如從李鵬信誓旦旦地說,三峽工程的移民可以全部在當地安置;到朱鎔基當總理時,三峽工程移民需要異地安置;又比如在三峽工程上馬前承諾百姓將來的電費只要幾分錢一度,可是三峽工程發電後,百姓的電費是一漲再漲,幾分錢一度電的承諾早已置之腦後。

早在2019年3月5日油管上就出現這麼一個視頻《滑稽?日本網友從谷歌地圖上看我國三峽大壩是彎曲的,就說咱們大壩要崩塌》,也是從谷歌衛星圖片來談三峽大壩的形變問題,沒有引起大的轟動。

在2019年3月20日油管上還出現另外一個視頻,也是談三峽大壩的,提供者的名字為《厲害了我的國》,視頻的題目是《美國研究三峽大壩後,得出一個驚人結論,隨時可能潰壩?》。視頻解說道:「不過在大壩建成後美國機構曾對我國大壩做過研究,且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他們表示,三峽大壩其實算不上百年工程。按照當時的設計和用料,最多只能使用50年。也就是指自大壩建成起,到現在我國三峽只剩下不到30年的使用時間。美國研究機構人員稱:當時修建大壩使用的鋼筋和混凝土有使用壽命,經過長時間雨水侵蝕和滲透,會產生一定的損耗,最終三峽大壩會發生潰壩事件。」

二、三峽集團專家闢謠

針對冷山提供的兩張三峽大壩的谷歌衛星圖片和「三峽大壩已經變形」評論,7月2日晚,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局樞紐運行部主任專業師曹毅對澎湃新聞做出如下解釋:用戶看到的谷歌衛星圖,並非衛星直接拍攝,而是經過一系列算法處理形成。由於谷歌地圖和中國地圖的某些算法不同,因此顯示某些場景出現偏差。另有衛星遙感專家分析,從谷歌地圖上看到的衛星圖片,是通過拍攝的多張圖片,結合地理坐標等信息,經過拼接修正後生成的。國外公司通常不掌握中國的重要地理坐標數據,因此修正後的圖片就會不準確,視覺效果上可能發生變形。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了騰訊地圖的衛星圖,其顯示三峽大壩壩體並未出現扭曲或變形。

騰訊地圖:三峽大壩

之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又發布了高分六號衛星拍攝的三峽大壩圖片,用以證明「三峽大壩一切正常,沒有扭曲也沒有變形,潰壩一說更是無稽之談了」。

高分六號衛星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專門用於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辨率專項衛星,2018年6月2日12時13分,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2019年3月21日,正式投入使用。

高分六號衛星圖片:三峽大壩

中國禁止外國公司到中國去進行基本地理坐標的測量。中國安全部門認為,一旦要害機構、敏感設施、重要資源地的詳細地理數據被它方準確掌握,那就意味著這些具體目標隨時會被鎖定,戰時就會遭到異常精準的攻擊,因為現代軍事手段很多都具有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為此,國家基本地理數據屬於國家最高級別的保密數據,嚴格禁止外國公司,包括谷歌公司,到中國去進行基本地理坐標的測量。這樣就造成了外國公司,包括谷歌公司,所製作的地圖與中國製作的地圖有一些偏差。但是,這並不影響在戰爭期間敵方的制導導彈的準確性,因為敵方制導導彈的預定目標與敵方衛星所看到的打擊目標是一個,衛星鎖定的是地球表面的一個具體目標,制導導彈打擊的也是這個目標,至於具體的中國地理坐標的定義為A,外國衛星地圖上地理坐標的定義為B,對制導導彈的飛行沒有任何影響。不讓外國公司到中國去進行基本地理坐標的測量,不會降低敵方制導導彈打擊的精確度。

如果說三峽集團專家的解釋是合理的,這個理論可以解釋冷山所提供的第二張谷歌衛星圖中三峽大壩的變形是谷歌地圖出現了偏差。那麼又如何來解釋冷山提供的第一張谷歌衛星圖中,三峽大壩並沒有發生變形的這個現象呢?如果谷歌公司使用的基本地理坐標有別於騰訊地圖和高分六號衛星,那麼谷歌公司也只可能使用一套基本地理坐標,而不可能使用兩套基本地理坐標,一套對的,一套錯的。所以,三峽集團專家的解釋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下面兩張照片來源於夫子說歷史的《耗時十五年,投資上千億的三峽大壩,現在每天能創造多少收益?》一文,發表於2019年5月8日。

其中一張是用照相機拍攝的,另一張是衛星照片。

對比這兩張照片,無論是從騰訊地圖的三峽大壩衛星圖片,還是從高分六號衛星圖片,都不能得出,三峽大壩沒有發生形變和扭曲,因為這兩張照片中的三峽大壩更加直。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不需要什麼衛星圖片或者高分辨率衛星圖片,在當今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時代,特別是中國無人機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的時代,澎湃新聞記者可以用一台無人機,就可以從空中拍攝三峽大壩的全貌,而且清晰度遠高於衛星圖片。一台無人機也就是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可是一般人能夠在三峽大壩上空放飛無人機嗎?為什麼要禁止在三峽大壩上空放飛風箏、無人機等一切飛行器?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政府要掩蓋什麼祕密?

三、三峽大壩在變形位移之中

有位網友在參與和冷山討論中指出:「大壩是剛性結構,產生變形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造成基礎位移是很難想像的,除非發生強震。如果出現質量問題,一般會是先出現裂縫,滲水現象。」

這位網友談到了兩個重要問題,一是三峽大壩基礎位移,一是三峽大壩滲漏問題。

首先,三峽大壩一直在變形位移之中,用老百姓的話來說,三峽大壩在走。

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壩頂高程海拔185米,壩高181米,壩底寬115米,壩頂寬40米。三峽大壩分四個壩段,從左到右分別為:通航建築物壩段;左岸發電廠壩段;泄洪壩段;右岸發電廠壩段。後又增加了地下發電廠房,位於河道右岸的山體中。每一個壩段由若干個壩塊組成,根據壩塊所在位置編號,如右廠24是指右岸發電廠壩段第24號壩塊。壩塊的長度不一,根據壩塊的功能而定,長的幾十米,短的十幾米。這樣,2309.47米的三峽大壩就由幾十個各自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壩塊之間進行縫間處理。

由幾十個各自獨立的混凝土壩塊組成三峽大壩,並非一個整體的剛性結構,各個混凝土壩塊也沒有和大壩下面的基岩連接在一起,而只是擺在基岩上的,依靠混凝土壩塊的重量來保持大壩的穩定,所以稱混凝土重力壩。受上游來水的壓力和氣溫、水溫的影響,幾十個各自獨立的混凝土壩塊都會發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而且每個混凝土壩塊的位移方向和位移距離都是不同的。這樣三峽大壩就會發生變形。只要大壩變形在設計的範圍之內,問題不是太大;如果大壩變形在超出了設計範圍,問題就很嚴重了。至於變形是否超出設計範圍,需要第三方獨立的鑑定,這樣才能令人信服。

無論是騰訊地圖的三峽大壩衛星圖片,還是從高分六號衛星圖片,都不能證明三峽大壩沒有發生形變和位移。

下面摘錄一些官方發表的三峽大壩變形監測。

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

變形監測

壩基水平位移

壩基位移較小,受氣溫和水壓影響,與氣溫呈周期性變化,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朝上游位移。172.8米蓄水前後壩基位移變化在0.23mm(右縱1)至1.05 mm(左廠5)之間。2008年12月20日,壩基位移在0.35 mm(左廠9)至2.97 mm(左廠5)之間。

壩頂水平位移

壩頂位移呈周期性變化,冬季朝向下游,夏季朝向上游,每年1月下旬或2月上初朝下游位移最大,8月上旬朝上游位移最大。172.8米蓄水前後壩頂向下游位移增量在8.04mm(左廠1)至17.71 mm(泄2)之間。2008年12月22日,壩頂位移在7.48 mm(左廠1)至29.94 mm(泄2)之間。

壩基垂直位移變化

壩基垂直位移變化主要受砼自重和水壓的影響,左非1至右縱壩段,垂直位移分布呈現河床中部位移大,兩側位移逐漸減小趨勢;同時相鄰壩段不均勻沉降差一般在1.0 mm以內。最大垂直位移28.41mm(泄5),172.8米蓄水前後,左廠壩平均沉降2.69mm,泄洪壩平均沉降2.77mm。2008年12月,垂直位移在6.48mm(左非1)至27.67mm(泄5)之間。

壩頂垂直位移

壩頂位移隨氣溫呈周期性變化,冬季1至2月沉降最大,夏季上抬沉降最小,年變幅在4.4mm至10.0mm之間,並隨壩高而定,壩越高,變幅越大。2008年12月15日,壩頂垂直位移變形在0.36mm(臨船2)至11.94mm(非左11)之間(基準日期不同)。

右岸三期大壩

變形監測

壩基水平位移

壩基位移較小,172.8米蓄水前後,壩基向下游最大位移增量為0.97 mm。2008年12月20日,壩基位移在-0.55 mm(右非7)至2.54mm(右廠24)之間。

壩頂位移

172.8米蓄水前2008年9月20日,壩頂位移在-1.27mm至8.60mm之間,蓄水後2008年11月12日,壩頂位移在-1.24mm至21.94mm之間,蓄水前後變化0.03mm至13.34mm。172.8米蓄水後,2008年12月22日,位移在-0.63mm(右非1)至21.91mm(右廠17)之間。

壩頂垂直位移

2008年9月15日,172.8米蓄水前垂直位移在2.83mm至12.97mm之間,蓄水後垂直位移在4.09mm至15.29mm之間,蓄水前後變化0.89mm至3.04mm,平均沉降2.33mm。垂直位移在5.24mm(右非6)至16.4mm(右廠22)之間。

以上資料均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09年》。

2008年9月,三峽工程第一次向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發起衝擊,但是因為三峽水庫不是一個平湖,當壩址處蓄水尚未達到海拔175米,水庫末端高程在海拔175米的公路、橋梁、房屋等已經被庫水淹沒。三峽工程不得不停止向正常蓄水位的衝擊,當年三峽壩址處的蓄水位達到海拔172.8米。

從以上這些資料可以得到下面幾點:

第一,三峽大壩存在壩基水平位移。2008年12月20日,三峽大壩的最大壩基位移為2.97 mm(左廠5)與-0.55 mm(右非7)。

第二,三峽大壩二期大壩與三期大壩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不同,各個壩塊的壩基水平位移幅度也不同。所以,三峽大壩產生變形和壩基水平位移是客觀事實,而且變形是非均勻變形,因為各個壩塊的變形位移幅度各自不同。

第三,三峽大壩壩基位移受氣溫和水壓影響,與氣溫呈周期性變化,冬季向下游位移,夏季朝上游位移,這個結論是不對的。2008年12月20日,右岸三期大壩壩基位移在-0.55 mm(右非7)至2.54mm(右廠24)之間,在同一時刻,有的壩塊向下游位移,有的壩塊卻向上游位移。

第四,三峽大壩壩基存在垂直位移變化,而且這個垂直位移變化幅度也不是均勻的,位於河床中部泄洪壩段的壩塊垂直位移幅度大,最大垂直位移為28.41mm。就是相鄰壩段的垂直位移變化幅度也不是不同的。

第五,三峽大壩還存在壩頂位移與壩頂垂直位移,壩頂位移有向下游的,也有向上游的,各個壩塊壩頂垂直位移幅度也是不同的。假設三峽大壩建成時的壩頂軸線是平滑的,通過壩頂水平位移與壩頂垂直位移,三峽大壩壩頂軸線就是扭曲的,關鍵是扭曲的幅度是否影響到大壩的使用壽命與大壩的安全。如果衛星照片展示的三峽大壩壩頂軸線是平滑的,是一條直線,那麼這張衛星照片也是經過計算、修正而成,而沒有反映事實。

第六,三峽大壩壩頂水平位移幅度大於三峽大壩壩基位移幅度,壩頂垂直位移幅度大於壩基垂直位移幅度,這說明,不但大壩發生形變,每個壩塊自身也發生形變。

第七,三峽大壩壩基和壩頂的水平位移與垂直位移,不但受氣溫影響,而且受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高低影響。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從大了說,每年從6月份的海拔145米上升到11月份的海拔175米,然後再下降到次年6月份的海拔145米。從小了說,是每天、每時都在變化之中。三峽水庫蓄水位的不斷變化,推動了三峽大壩壩基和壩頂的不斷位移和形變,使得三峽大壩的經濟使用年限縮短和安全性變差。

第八,正如美國研究機構人員所指出的:當時修建三峽大壩使用的鋼筋和混凝土有使用壽命,經過長時間氣溫、水壓影響,經過長時間雨水侵蝕和滲透,大壩物質會產生一定的損耗,最終三峽大壩會發生潰壩事件。

下面是關於三峽大壩的滲流數據。

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

滲流檢測

蓄水135米高程後,基礎最大滲流量為1219.19L/min(含1號、2號排水洞滲流量)。2008年9月20日,172.8米蓄水前為379.231L/min,172.8米蓄水後,2008年11月9日,大壩基礎滲流量為426.15L/min,蓄水前後滲流量增量為82.92 L/min。2008年12月30日,滲流量為393.01L/min。

右岸三期大壩

172.8米蓄水前滲流量為379.231L/min,172.8米蓄水後,2008年11月9日,大壩基礎滲流量為426.15L/min,蓄水前後滲流量增量為82.92 L/min(筆者註:這些數據與二期大壩和電站廠房的滲流量一模一樣,應該有錯)。2008年12月30日,右岸大壩滲流量為441.92L/min(包含排水洞滲流量131.67L/min和右廠房滲流量55.97L/min)。

以上資料也是來自《中國三峽建設年鑑2009年》。

可見三峽大壩基礎滲流量不但存在,而且數量不容忽視。

四、三峽工程能利在千秋嗎?

1994年12月14日在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典禮大會上,李鵬發表主題講話,稱三峽工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然三峽工程能利在千秋,那麼三峽工程的興利時間在一千年以上,也就是三峽工程的經濟使用壽命在一千年以上。有人說,經濟使用壽命500年也可以算是利在千秋,四捨五入,500年就是約一年年。

建築物或構築物的經濟使用壽命,是指在正常維修而沒有大修的條件下,建築物或構築物的一般經濟使用壽命。

對三峽大壩經濟使用壽命最有研究的數劉崇熙教授。這裡先介紹一下劉崇熙教授。劉崇熙安徽望江人,1930年4月出生。1949年畢業於安徽省立高級工業學校土木工程專業。1952年至1955年南京工學院土木系研究生。1955年5 月調至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現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從事大壩混凝土專題研究,任項目負責人。1970年至1979年主持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築壩水泥材料研究。1983年至1986年底赴法國留學,獲得巴黎大學和巴黎礦業大學博士學位。1987年初學成回國,任長江科學院副總工程師。1998年後任華南理工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站顧問教授、博導,是中國著名的混凝土專家,特別是築壩混凝土專家。從1955年起,劉崇熙就從事三峽大壩混凝土的研究,曾發表《壩工混凝土耐久壽命的現狀和問題》、《壩工混凝土耐久壽命的衰變規律》、《三峽工程大壩混凝土材料研究若干問題》、《高性能混凝土若干理論問題》等有關科學論文。劉崇熙未能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為他對三峽工程的觀點。

1994年三峽工程上馬之後,全國政協委員劉崇熙撰寫了一篇文章(後經整理,發表在1996年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耐久性專業委員會主編的《第四屆全國混凝土耐久性學術會議論文集》中,題目為《三峽大壩混凝土耐久壽命500年的設計構想,論述大壩工程使用壽命》)。劉崇熙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我國興建的大量混凝土壩在運行10至30年後局部呈現嚴重病害,以致危急到大壩安全。」文中提出了「三峽混凝土壩的耐久壽命,預計50年」的結論。

劉崇熙教授將文章交給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錢偉長先生在海外戰爭之後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從大壩工程安全的角度,反對三峽工程上馬。後來錢偉長先生知道這篇文章觸了地雷,又馬上到三峽大壩工地去表態,支持三峽工程。錢先生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覺得事情重大,就將文章呈送到江澤民處,並建議全國水利工程學會召開緊急會議,對此加以討論,對現有大中型壩體進行普查和處理。江澤民則把文章轉給李鵬,讓李鵬處理。李鵬認為劉崇熙提出的三峽混凝土壩的耐久壽命為50年的結論是錯誤的,仍然堅持三峽大壩的使用壽命在500年以上。

李鵬的主要依據是豐滿大壩已經運行了50多年(參見李鵬三峽日記)。李鵬從蘇聯留學回國後,從1955年到1961年在豐滿水電站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自認為對豐滿大壩有數,很有發言權。

位於吉林省的豐滿水庫大壩,是和長江三峽大壩同一類型的混凝土重力壩,建於1937年,1943年開始發電,是中國最早的大壩工程之一。至1988年,在風化、冰凍、溶蝕的作用下,大壩老化現象明顯,表面嚴重破損,呈軟化、疏鬆、剝落狀。大壩上游面破損1300平方米,下游面破損6100平方米(不含溢流面),破損程度一般為10—40厘米,個別達1米多。根據這個狀態可以確定,豐滿水庫大壩已經進入使用壽命期的末尾。繼續使用已經不安全。中央政府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拆除大壩重建;一是進行大修延長使用壽命。中央政府選擇了後者,決定對大壩進行全面加固和更新處理,以延長其使用壽命。延長的使用壽命,只是此次加固和更新投資的結果。並不是說,因為豐滿水庫大壩從建造到1996年已經有50多年的壽命,今後還能用十幾年或者幾十,就可以說水庫大壩的壽命就是100年,甚至一千年。至1996年,豐滿大壩50多年的壽命,是建造投資和1988年大修投資延長使用壽命的結果。如果1988年中央政府選擇拆除大壩重建,豐滿大壩的使用壽命只有45年。

李鵬讓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郭樹言撰寫了一份報告,交給江澤民,三峽工程依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同時李鵬於1998年開始對豐滿水庫大壩進行全面系統的補修加固工程,延長豐滿大壩的經濟使用壽命,以防豐滿大壩出現任何不測事件。

2003年3月,74歲的李鵬卸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2005年以溫家寶為總理的國務院就組織對豐滿大壩進行了安全鑑定。鑑定結果為:大壩存在壩體漏水、溶蝕以及混凝土老化凍融破損、大壩整體性差等問題。2007年,國家電監會正式下發文件將豐滿水電站大壩安全等級評定為病壩,安全換證註冊等級定為丙級。2010年1月,吉林省政府通過其工作報告宣布將於年內拆除老的豐滿大壩,豐滿大壩將在原壩址下游處重建。2012年10月29日新豐滿大壩重建工程正式啟動。從1937年開始算起,到2010年,豐滿大壩的使用壽命為73年;從1943年開始算起,到2010年,豐滿大壩的使用壽命為67年,其中經過了1988年與1998年兩次大修。

劉崇熙教授提出了「三峽混凝土壩的耐久壽命,預計50年」,李鵬以豐滿大壩已經運行了50多年加以反駁,堅持三峽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2010年老的豐滿大壩被拆除,2012年新的豐滿大壩在原大壩下游120米處重新建設。這個事實說明了,劉崇熙教授的「三峽混凝土壩的耐久壽命50年」的預測是正確的。美國專家的研究結果:三峽大壩其實算不上百年工程。按照當時的設計和用料,最多只能使用50年。」兩個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如美國研究機構人員所言:當時修建大壩使用的鋼筋和混凝土有使用壽命,經過長時間雨水侵蝕和滲透,會產生一定的損耗,最終三峽大壩會發生潰壩事件。

——轉自《議報》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