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9年06月15日訊】當今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成為「低頭族」,長時間地黏在手機上,不斷地在刷,影響了在校生活,也影響了學習。為了幫助學生們改變這種「手機控」現狀,加州東灣聖洛倫佐高中(St. Lorenzo High School)採用了一個方法,不沒收學生的手機,也可以讓他們脫離手機。學校讓所有的學生在進校以後把自己的手機放入一個特製手機袋中上鎖;放學時學生才可以使用解鎖磁石打開手機袋取出手機。
人們發現,手機袋的使用,讓這所有着1400名學生的校園的氛圍發生了變化。校長說,學生們在校園裡不再是低着頭看手機了;上課因玩手機被送到校長辦公室的學生減少了一半;教師一堂課的授課速度比之前快了10~15分鐘,之前用來制止學生玩手機干擾課堂的時間都節省了;學生們也都說,大家有了更多的交流,面對面的溝通談話取代了之前的帶着耳機看手機的狀態,雖然上不了社交媒體了,大家反而變得更合群了;有的學生受益於學校的“政策”,學習成績有了提高,從大多是C、D提高到了A和B。
手機袋目前在加州灣區的其他四所學校里也在推廣使用。
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父母和整個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最近對這方面的研究發布了兩份報告,出自於同一作者: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特溫吉(Jean Twenge)。其中一份報告刊登在「情感雜誌」(Journal Emotion)2018年一月刊上,題目是:《2012年後美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下降,和智能手機技術的崛起,以及人們使用屏幕時間增長之間的關係》(Decreases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American Adolescents After 2012 and Links to Screen Time During the Rise of Smartphone Technology)。
2017年11月她的另外一篇研究報告發表在「臨床心理科學雜誌」上,主題是《2010年後美國青少年的抑鬱癥狀增多,以及自殺率上升,和使用新媒體及增加使用屏幕時間之間的關係》(Increases in Depressive Symptoms, Suicide-Related Outcomes, and Suicide Rates Among U.S. Adolescents After 2010 and Links to Increased New Media Screen Time)。
臉書(Facebook)的兩位前高管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曾談到,社交媒體最初的設計思路,就是有目的的使人上癮,故意利用人類心理的這個弱點。這個話是不是令人有些吃驚呢?
當然,使用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止是對青少年,對成人也是一樣,人對手機信息的關注、對社交媒體的痴迷,耗費長久的時間關注別人的生活、別人的反饋……整個社會的狀態變成這樣。
而這樣的改變,是讓我們變得更開心了嗎?本台記者子涵就這個問題採訪了珍·特溫吉教授。她以上的兩份報告,也是她去年出版的書籍的一部分,書名是:《智能代:為什麼今天在超級網絡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少了叛逆,更能忍耐,更不快樂,且完全沒有準備好成年》(iGen: Why Today’s Super-Connected Kids Are Growing Up Less Rebellious, More Tolerant, Less Happy–and Completely Unprepared for Adulthood)。特溫吉教授共發表過130多篇科學論文,出版過6本書籍。
同時,子涵也採訪了具有25年心理諮詢經歷的心理治療師凱倫·茹斯金(Karen Ruskin)博士,她專長於處理家庭關係,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出版過3本書籍。
2010年後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明顯增多
特溫吉(Jean Twenge)教授說,她做這方面研究已經25年了,一直在研究各個不同代的人他們之間的變化。之前是習慣看到隨着時間的推移,通常不同代的人之間會出現一個漸漸的變化,但是從2011、2012年開始,她從對全美青少年調查的數據中看到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一個突然出現的趨勢。
她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孩子說,他們覺得自己沒用,什麼事情也做不好,表現出沮喪的癥狀;也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說,他們想到過要自殺。而青少年的自殺率從實際的數據來看,在這段時間裡也確實是在升高。
所以,從總的情況來說,自2010年之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確實明顯在增多。
研究數據跨越25年 研究對象超過50萬人
特溫吉教授說,她從兩項針對青少年的全國性調查中取得數據,一項數據叫做「青少年風險行為調查」,是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做的,針對的是9到12年級的初中生。另外一項調查是針對8年級、10年級和12年級的孩子,是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這兩個調查都是從1991年就開始了,特溫吉教授說,這可以讓她看到不同的年代,比如說90年代,2000年後,還有2010年之後,來對比不同年代的青少年,他們是如何支配他們的時間的?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怎樣?以及其它一些狀況。
特溫吉教授的研究對象是超過50萬的青少年人群,數據是從1991年到2016年,總共超過25年的數據。
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狀況
教授說,她看到隨着年代的推近,青少年的情緒沮喪,還有想自殺的情況明顯升高,這引發了她想去搞清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為什麼在2010年以後那段時間會有一個突然的增高呢?
特溫吉教授說,美國的經濟在那段時間在變好,特別是她比較關注的2012到2015年之間,經濟狀況還可以,所以不會是經濟原因造成的。在那幾年間,青少年在家庭作業上花的時間幾乎也是沒有變化的,所以也可以排除學習壓力的原因。
但是在那幾年當中,孩子們如何支配他們的時間是有一個大的變化的。那時候智能手機開始流行了,從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就可以看到,在2012年底的時候,青少年智能手機擁有率是超過了50%;到2015年的時候,73%的孩子都開始使用智能手機了。他們花很多時間看社交媒體,或者是用手機玩遊戲,或者是花時間消耗在網上看一些什麼東西。
特溫吉教授說,這讓她覺得二者之間肯定是有聯繫的,就是孩子們怎麼支配他們的時間,和他們的情緒變化、自殺率升高之間是有聯繫的。
在兩組研究數據當中,都有詢問青少年花在手機上或者是電腦上的時間(Screen time)。可以肯定地說,青少年的情緒沮喪、自殺率升高和上網時間之間是有關聯的。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數據就顯示,如果每天花在電子設備上5個小時或者是更多時間,這樣的孩子就要比每天花不到1個小時的孩子,出現自殺想法可能性的比例升高71%。
教授說,在這個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因果關係是什麼。誰是原因,誰是結果。是情緒沮喪導致了青少年用手機更多呢?還是使用手機更多導致了情緒沮喪?
她說,有三個研究都顯示,看社交媒體時間越長,孩子的情緒就越不好;但是情緒越不好,不會導致孩子去更多地去看社交媒體。後者的邏輯是不存在的。
教授提到說,有一個研究是把一群人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人是放棄使用臉書Facebook一個星期,而另外一組人並沒有這麼做,一直在使用Facebook。結果發現:不用Facebook的那組人他們更開心,少了沮喪,也少了孤獨感。
總之,從特溫吉教授的報告和研究中可以看到,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青少年的生活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而且這些變化也確實影響着美國的每一個角落,包括富裕家庭的青少年,還有貧困家庭的孩子們,也包括各種族裔的孩子們。
社交媒體讓青少年喪失健康的自我認知
茹斯金(Karen Ruskin)博士說,她沒有看到自殺和使用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但是是看到了情緒沮喪和情緒低落與使用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
她知道最近特溫吉教授的研究報告已經發現了,青少年自殺率升高與使用社交媒體有潛在的關係。但是茹斯金博士指出,要區分幾點不同:就是“相互關聯(correlation)”,“因果關係(causation)”,和“有關係(link)”。
她從現有的數據理解當中,覺得二者不應該是因果關係,不能說使用社交媒體增多,就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率增長的一個原因。因為在這方面的事實和研究還不夠完整,數據不夠多。但是可以看到,這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是肯定的。
她說,讓人擔憂的是,因為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了,青少年花費太多的時間在網上,而不是和人面對面接觸,他們花很多時間在網上看別人的生活,就會導致他們對自己的感覺很糟,對自己的肯定、自我的尊重減退,你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在喪失,對自己的感覺變得不好。
如果花太多的時間在網上總是去看別人的生活,就很難和別人建立一個真正的關係、真正的聯繫,更不用說建立一種健康的和自我的這種關係了。
過多使用社交媒體給青少年帶來精神健康問題
茹斯金博士說,她看到的癥狀包括情緒沮喪,感到疲勞,而且會感到孤獨,然後就是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同時缺少改變和前進的動力。
舉個例子,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她下學之後每天要看幾個小時的手機,看她的朋友貼出來她們在做什麼活動。這讓這個小姑娘覺得自己很糟,因為她覺得自己不是別人小圈子裡的一員。
以前沒有社交媒體的時候很簡單,放學了,離開學校了,就遠離了一些干擾你的那些東西,你可以回到家去休息,可以做功課,也可以和家人有什麼活動,或者是外出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遛個彎兒,或者和其他朋友有些什麼活動來放鬆一下。
但是現在,下學以後,孩子們還是呆在屋裡,在網上看別人在幹什麼。這不會帶來對自我感覺的良好,而只會帶來對自我感覺的不好。因為我們沒有去做戶外的活動,也沒有和別人一起互動,只是在看別人在做什麼,所以這種感覺並不好。
父母被動遵循美國文化 不能主導自己如何做父母
茹斯金博士說,多數成年人知道他們的孩子刷手機是太多了,但是不幸的是,現在美國的文化,是讓孩子自己來主導他們的生活,而不是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做決定,來做出對身心健康更有益的決定。
她說,美國的家長只是被動遵循美國現在的文化,而不是自己來駕馭如何做父母(Parenting)的這輛車;他們是讓周圍的文化來主導,來駕駛如何做父母的這輛車的。所以即使是已經意識到了使用社交媒體過多會帶來一些問題,看到了對小孩子有不好的影響,但不幸的是,美國的父母們覺得力不從心,被束手束腳給束縛住了,卡在那裡動不了孩子。他不得不讓小孩來使用社交媒體,因為別的孩子們都是這麼做的,這已經成為整個社會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了。
父母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行之有效的基本規則
茹斯金博士說,現在手機已經成了小孩的一個附屬物了,就好象成為他們身體的一部分了。父母也不敢說什麼,因為這個手機對小孩是這麼的重要,幾乎是他的全部,他們的社交和外界的互動,幾乎是他們的一切。所以父母覺得,如果不讓孩子用社交媒體來互動的話,就好象不讓小孩有社交,把他們給孤立起來了。
但是,她接著說,事實上不一定是要麼這樣做,要麼就得那樣做,作為父母可以不走極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如果社交媒體使用適度的話,就會成為青少年生活中非常有用、非常有效的一個工具,這一點也是很關鍵的。
所以,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定一些基本的原則,象是怎麼樣來適當地使用手機、使用社交媒體,每天使用的時間該有多長,到底用它來看什麼,看哪些網站…… 比如說,你是用手機來給朋友寫短信,還是看Instagram上每個人都貼出了什麼呢?這有很大不同。
她說,作為一個家庭、一個整體,父母和孩子一起來制定基本的規則,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樣的話,孩子就能和家長一起來理解什麼是健康的,什麼是不健康的。這樣做出的一些規定,孩子也更容易去遵守,因為他們參與了制定規則的這個過程,他們也是制定者之一。同時,作為父母,也能夠感覺到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而不是在一邊看着孩子自己去主導自己,讓孩子自己去說了算。
把控手機和社交媒體使用時間十分重要
特溫吉教授說,研究發現使用社交媒體和情緒沮喪之間的關聯,是每天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特別是對年齡大一點的青少年來說,比如說高中生,作為家長,不用把他們的手機拿走,或者是把他們的遊戲關掉;但是你要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要限制在2個小時或者是更短的時間之內。
她說,那些快樂的孩子,他們每天用手機的時間是在1個小時之內,1個小時是保持情緒快樂的一個合適的臨界點。但是如果每天使用3個小時以上,就會看到情緒不好的狀況會明顯上升。
延伸閱讀:對話心理專家(下):有效溝通、設立規則、建立自制力方可跳出痴迷陷阱
──轉自《希望之聲》(記者子涵《時事焦點》節目文字整理)
(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