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26) 尊天可汗

Facebook

尊天可汗

貞觀四年三月三日(630年),大唐帝國又迎來另一歷史性時刻。四方各部族酋長和首領紛紛來到長安,齊集在太極宮前,共同向唐太宗李世民敬獻一個史無前例的尊號——天可汗。太宗說:「我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資治通鑒》卷一九三)這一刻,文武百官和四夷君長皆山呼萬歲。自此,太宗對四夷君長頒發詔書時,一律自稱「天可汗」,「是後以璽書賜西北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天可汗顧名思義為可汗之可汗,為天下最大之可汗。此亦是天意,中土神州,皇在王上,皇可封王,君臨天下。此時,眾望所歸,唯大唐太宗馬首是瞻。

定吐谷渾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之一支,先祖遊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錦州東北),後遷徙至隴西之地(今甘肅青海一帶)。以此建國,領土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唐朝初年,吐谷渾多次侵擾蘭州、涼州等地,阻斷唐朝與西域往來交通要道。大唐皇朝若要與西域進行文化、思想、技術、宗教等交流,則必須打通這一通道。貞觀八年(634年),涼州遭到西北吐谷渾王慕容伏允大軍侵犯。李靖主動請纓,太宗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唐皇朝與西域諸國(突厥、契苾)聯軍征討吐谷渾。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所繪唐太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太宗《討吐谷渾詔》

「朕嗣纂鴻業,思恢至道,端拱垂裳,於茲九載,式修文德。寧謐區宇,徼外君長,海表猷渠,無遠不庭,無思不服。而吐谷渾蕞爾小蕃,負固河右,地不遠千里,眾不盈一萬,不量其力,不恤其人,肆情拒命,抗衡上國。朕每遣行人,入蕃曉諭,並引其使者,臨軒戒勖,示以善道,勸以和親,欲使境上無虞,各安其業。訓導積年,凶頑未改,剽掠邊鄙,略無寧息。今上書傲很,拘我使人,內外百僚。華夷兆庶,同心憤怨,咸願誅討。宜乘吊伐之機,以展鷹鸇之志,長驅剋期,窮其巢穴。罪止吐谷渾可汗昏耄之主,及天柱王一二邪臣,自餘部落,皆無所問。夷凶息暴,稱朕意焉。」

其大意為:自我當皇帝九年以來,大道治理天下,四海賓服。而吐谷渾小蕃,自不量力,抗衡上國,雖屢勸而不聽,凶頑不改,剽掠邊廷,攪擾安寧,又拘壓使者,引起公憤。所有周邊國家及百姓,皆同心誅討。乘征伐之際,振我國威。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剷除凶暴,乃我所意。

慕容伏允首戰失敗後,火燒荒野,盡毀草原,以為唐軍不會追擊。李靖分兵兩道追殲,親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斷其通往祁連山之退路,並迂迴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穿插追截南逃之吐谷渾軍。南道唐軍歷經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於烏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貞觀九年(635年),李靖在積石山(今青海阿尼瑪卿山)追至且末(今屬新疆),途中缺水,就刺馬飲血,終於襲破伏允牙帳,伏允丟下妻小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大寧王慕容順斬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國土遂盡歸唐朝。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貞觀十年(636年),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貞觀十一年(637年),李靖改封為衛國公。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圖,於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涵蓋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玖巧仔/維基百科)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以管理西突厥和整個西域。貞觀十八年(644年),西突厥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占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之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于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唐太宗】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