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人物】秦始皇(1) 紛爭殘局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0日訊】

萬代始皇帝

百年征戰,生靈塗炭,一朝得太平。

百家亂世,惑擾正道,一炬化灰揚。

百廢待興,大業初始,萬端啟正統。

百世築基,本正源清,萬代讚始皇!

引言

四千多年前全球性滔天洪水使人類幾乎處於完全毀滅狀態,神州大地上,創世主安排堯、舜、禹三位聖君來世間承前啟後,開創歷史新紀元。華夏子民們一直處在創世主呵護之下,這一段半神文化時期中,有許多神仙、真人與人同處,傳給人們各種文化、技藝,造就、規範人類道德及思想內涵,教導人類修煉、返本歸真乃做人根本。此時人們道德極為高尚,修煉成仙之人比比皆是。

華夏子民們在堯、舜、禹三位聖君之後又經歷了夏、商兩朝,一千多年,轉瞬即逝。自周武王建周之後,從西周、東周至大秦,又八百年滄桑,華夏先民們經歷了動盪紛爭並豐富多彩之重要歷史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建立大秦時期,五霸七雄、大秦一統,演繹「兵征天下,王者治國」乃人間傳播文化之手段;道儒問世、百家紛紜,詮釋返本歸真、修煉得道乃為人之根本。

但宇宙「成、住、壞、滅」規律導致人類道德逐漸下滑,此時人們道德水準相比三皇五帝之時,相差甚遠。每當人類社會處在此道德開始敗壞之時,創世主會安排神、佛下世傳法講道,歸正人類道德,教人向善,返本歸真,並度有緣之士重回天國。老子函谷西去,留下五千真言,闡述本次人類道家出世修煉經典。孔子周遊列國,講述中庸之道,修訂中國千年儒家入世為人本章。

然陰陽善惡,相生相剋。戰國末期,諸子百家齊來紛擾世間,正理不清,思想混亂,加之數百年爭戰,人心思定。

秦王嬴政(後為秦始皇),順天時、應地利、符人和、治百亂於一瞬,興百廢於一時,一統江山,正本清源,為華夏千古保正道、固良基,樹萬古豐碑。

第一章 紛爭殘局 神傳文化

世界上各個民族在歷史中皆深信神靈,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才會主動約束自己不做壞事,才能維持社會道德水準。隨著人們道德下滑、對神信仰減弱,神亦減少了示人神跡。在中國,老子於春秋時代出世傳道,其它國家釋迦牟尼、耶穌隨之出現,使本次人類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道、什麼是神, 如何通過修煉返本歸真、回歸天國, 同時使人類道德回升。

當走過這一段歷史,不難看出,春秋五霸迭起、戰國七強爭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亦是在演繹「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一、道、儒問世,百家紛紜

春秋百國爭戰、亂世紛紜之際,世人被這混亂時局迷惑之時,創世主及眾神安排一大覺之士悄然下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開始傳法講道並留下了道家修煉之經典著作——《道德經》。

老子下世度人,揭示人來世間最根本的目的乃返本歸真。老子《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在如來層次上講出「道(法)生萬物」之真機,及宇宙一定空間中的相生相剋機制,告訴修煉人在人世間達到無為之境地才能得道,才能功成圓滿,才能具足神通而無不為。無形大道,看似無為,卻無不為,順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把王者之道、儒家思想及用兵至理等囊括在寥寥數語中。

老子深知人間險惡,更清楚後世將有宇宙大法洪傳,只留下五千言《道德經》便匆匆西去。由於道家之單傳習慣,老子沒有像釋迦牟尼、耶穌那樣普度眾生,廣傳佛法。《道德經》使後人知道什麼是道家修煉。兩千多年來,中國及世界其它國家皆從《道德經》中汲取了治國安民、為人處世的正面內涵。

與中國老子同時,南亞次大陸上誕生了釋迦牟尼佛。其後五百年,西亞以色列也誕生了一位大覺者耶穌基督。無論是老子還是釋迦牟尼與耶穌,都轉生至人間傳法救人,奠定修煉文化。其重要原因為創世主明察人類道德開始走向衰敗,遂作了千秋萬代之安排。

在道家修煉文化之最底層,孔子也應運而生(公元前552年)。他帶領學生周遊列國,奔走遊說,講述「中庸之道」及「仁、義、禮、智、信」入世為人這個道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禮儀制度,上起唐堯、虞舜,下至秦穆公,把華夏先皇們管理國家之歷史和文化整理、編輯,後人稱為儒家六經。

老子所講是修煉方法;孔子給人留下的只是一個做人辦法——中庸思想。道法、儒理問世,諸子百家齊出,正邪相混,真假難辨。除道、儒之外,春秋戰國時期,又有很多人自成一家,如兵家、墨家、法家、縱橫家、陰陽家、名家、醫家、農家、雜家、書畫家等主要十幾家,還有晏子、孫子、管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韓非子等諸子。當然,有些人是被派下來豐富人間文化,也有很多人是來干擾、破壞正道、正法流傳。為此,秦始皇不只需要武力征服六國,更要從思想方面正本清源,理清正念,保護中華神傳文化。

中國處於春秋末年,群雄並起、百家爭鳴,湧現出老子、孔子的同時,在歐洲,創世主也安排了古希臘文明興起。古希臘湧現出一批哲學家如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些東西方智者創造了此次人類兩大文明體系。

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開創了古希臘文明。神傳古希臘文明對其後羅馬帝國有著重大影響,雄主凱撒大帝征服地中海及歐洲大陸時,又將神傳古希臘文明帶到環地中海及歐洲許多地區,為整個西方文明打下基礎。凱撒大帝文治武功作為全球整台歷史大戲AB角色之B角,其備份作用完成,也就成為歷史。隨後,歐洲思想、哲學及文化有著千餘年發展空檔,直到13世紀初世界君王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之大軍衝破了歐洲文藝復興黎明前的黑暗,其同時也為歐洲思想、文藝復興起了催生、啟明作用。(此為後話。)

整個這一段歷史儼然好似中華道、儒傳世,樹立對神之正信;秦皇漢武發揚、光大、保護神傳文化之一份翻版。

秦始皇貴為皇帝、天子——上天之子,承載開創新朝之重任,所有人間之理、之法、之道皆為秦始皇所選、為秦始皇所用。後人總想弄清秦始皇之思想來源到底是來自法家或是儒家,或是道家、陰陽家等等,卻總是不得其門。其實所有這些門派、思想皆是「唯其所用」、「供其選擇」而已。秦始皇獨自創立、用以教化民眾之法律體系,和商鞅等所謂先秦法家之「法」,實非同一體系。另外,諸子百家的出現,還因為秦始皇將開創神傳文化新時期,各天國體系皆欲與神州結緣,適時將其文化、思想、特點帶入中國五千年歷史大舞台,以備選擇。

二、兵征天下,王者治國

兵征天下,王者治國,正義之戰也會用來消滅惡人、惡勢力及惡國家,如黃帝伐蚩尤、成湯伐桀、武王伐紂等等。隨著人類敗壞,天災人禍、戰爭等越加頻繁。春秋戰國、大秦一統江山時代亦在演繹、規範這一規則。

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時期,戰爭更為頻繁,規模更大。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一百四十多國。隨著諸多小國被吞併,最後只有七個較強的國家留下來,即秦、齊、楚、燕、韓、趙、魏,還有宋、越等幾個小國。歷史進入了後人所謂之戰國時代。這一時期戰爭規模更大,戰略、外交、合從、連橫將小國紛爭之式推演為大國之戰。

秦始皇順天時、得地利、以風捲殘雲之勢一統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代。這一段歷史表面錯綜複雜,紛紜無序,神利用這爭戰教會世人主持正義、尊道敬天、處理紛爭,並通過最後結局——秦始皇一統天下,讓人明白天意不可違反之理。#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秦始皇】連載文章。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張信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