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國王》影評:蘇格蘭爭取自由的壯闊史詩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1月12日訊】蘇格蘭與英格蘭今天同屬於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英國),不過歷史上兩者長期是各自獨立的王國,且不時有大大小小的戰爭,近期在Netflix上架的電影《不法國王》(Outlaw King),即是講述蘇格蘭在被英格蘭征服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the Bruce)如何帶領蘇格蘭重獲獨立的壯闊史詩。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14世紀初的英國,當時蘇格蘭王國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征服、控制,本來蘇格蘭貴族已放棄反抗,但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勒士被英格蘭殘忍處死後,蘇格蘭人民群情激憤。擁有蘇格蘭王位繼承權的羅伯特‧布魯斯勛爵便在許多蘇格蘭臣民的支持下加冕為王,領導人民起來反抗英格蘭暴政,為蘇格蘭重獲自由而戰。

劇情貼近歷史情境

在中世紀的歐洲,國與國間的征服與帝國主義興起的時代有很大的不同,僅須讓當地貴族能夠服從征服者的統治即可。本片一開場,就對此有著寫實、具體的刻畫,許多蘇格蘭貴族便因為基本利益仍能得到保障,而感到滿足;也有羅伯特‧布魯斯被迫與英格蘭國王教女伊莉莎白聯姻,鞏固雙方關係的情節。許多貼近歷史情境的刻畫,讓觀眾能夠更融入當時的時代氛圍。

以故事的架構與節奏把握來說,《不法國王》稱得上恰到好處,電影對於蘇格蘭人如何從屈服到反抗之心再起,起義後面臨的種種困難,過程中大大小小的戰役,乃至最終決定國運的高潮,均有著紮實詮釋。每個環節均能有足夠的鋪陳,讓人能充分融入劇情,同時敘事上也能保持合理的觀賞性,不會給人傳記式或歷史教科書式的沉悶感。

片中,蘇格蘭尋求自由的過程不僅需面對來自英格蘭的威嚇,同時也面臨內部整合的問題。當時有蘇格蘭王位繼承權的並非僅有羅伯特‧布魯斯的家族,還包括另一個大貴族約翰‧康明,兩人在教堂的衝突最終甚至是以糟糕的方式收場。不過電影對此的刻劃稱得上討喜,儘管羅伯特‧布魯斯做了違反教會規範的事,但觀眾很容易就能理解背後的不得已,不至於讓男主角的形象受損。

跟真實的歷史一樣,《不法國王》中蘇格蘭人的抵抗運動絕非一帆風順,剛登基為王的羅伯特‧布魯斯不僅是出師不利,許多家人還面臨戰死或被俘的困境。儘管此類情節是參考自真實歷史,但與電影常用的先抑後揚套路卻也相當契合,可說是選材上帶來的額外優勢。氣氛上也不至於太過壓抑,在處境跌落谷底之餘,仍能讓人高度期待未來如何翻盤。

翻盤過程精彩成小國取勝範例

蘇格蘭的人口與國土面積均無法與英格蘭相比,要在逆境中翻盤,自然需要智慧。電影中,羅伯特‧布魯斯不斷地用小勝利累積成果,過程中得到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為最終的決戰打下良好基礎,堪稱小國反抗的經典範例。這類情節儘管戰鬥戲碼較受侷限,但仍有著尚佳的娛樂性。

在《不法國王》中,蘇格蘭君王與英格蘭君王的形象,成了鮮明對比。前者愛民如子,能不斷得到許多民眾發自內心的擁護,不需要過度訴諸民族主義就能累積支持者;後者對待蘇格蘭人民則十分殘酷,甚至一些有著高貴身份的貴族也受到不人道對待;而雙方征戰過程中,新繼任為英格蘭王的愛德華二世,形象更堪稱丑角,反派形象鮮明。因此電影其實有著強烈的正邪對抗色彩,很容易讓觀眾站在支持蘇格蘭的立場。

片尾的羅頓山之役,是決定蘇格蘭命運的關鍵大戰。作為電影的最終高潮,導演大衛‧麥肯錫(David Mackenzie)對此橋段的塑造絕對能符合大眾期待,戰役的規格有著商業大片該有的格局,對於蘇格蘭軍隊如何運用謀略與技巧以少勝多,也有合理詮釋,這場戲也堪稱電影的精華,為全片品質的保證。

男女主角婚姻體現傳統遺風

除了蘇格蘭人的獨立戰爭外,電影對於羅伯特‧布魯斯與妻子伊莉莎白的政治聯姻,也有著飽滿的呈現。兩人的關係為典型的婚後才逐步培養感情,相敬如賓之餘,隨著劇情推進,觀眾也能自然體會兩人感情的升溫,甚至不乏令人動容的情節,為這部陽剛取向的電影增添暖意。兩人的婚姻也體現了古人更看重責任,不像現代人經常把愛情、情慾擺到首要,展現了古裝片所該有的傳統遺風。

飾演羅伯特‧布魯斯的克里斯‧潘恩(Chris Pine),在演技上也能達到該有的水準。與其以前的作品相比,雖然缺少突破性的表現,算是較可惜之處,不過他的表現至少仍足夠讓觀眾喜愛這位蘇格蘭國王,已稱得上稱職。

現實中,蘇格蘭與英格蘭或許再也沒有武裝衝突的可能,蘇格蘭人甚至在此前舉辦的獨立公投中,多數選擇與英國統一、隸屬於英國。或許《不法國王》對於當下的蘇格蘭已無直接的借鑒意義,但對歷史記憶的保留來說,本片仍具有獨特的價值,且是娛樂性出色的歷史電影。

──轉自《大紀元》(記者蔡宜霖報導)

(責任編輯:葉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