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秋將去 保暖送寒衣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10月23日訊】霜降,是中華傳統24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時為霜降;2018年的霜降交於10月23日19時22分(北京時間)。

關於霜降,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禮記》〈月令〉載:「霜始降,寒氣總至。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古人認為:「霜者喪也,陰氣所凝,其氣慘毒,物皆喪也」。此時,在肅霜的覆蓋下,萬物呈現出衰敗的狀態。

霜降三候

中國古人將霜降分為三候。「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後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蟄蟲咸伏」。

一候豺乃祭獸,是說豺捕到了獵物後,好像祭祀一樣,會先擺在一起陳列出來,然後再食用。古人說是祭金秋,也是別秋的一種儀式。

二候草木黃落,不耐寒的植物停止了生長,颯颯風乾,枯葉凋零。



霜降時節的詩歌也有明快之作。(造句網)




三候蟄蟲咸俯,曾經鳴叫的蟲類都感受寒氣肅凜,低頭不食,進入冬眠。

霜降食俗—凌霜食柿

霜降前後,正是柿子的成熟期。中醫認為,柿子味甘、澀,性寒,歸肺經。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平,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柿子具有清熱去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治痢、止血等功效。

因此,此時的柿子,既是美味的水果,又是調節身體的補品。令人不由得要感謝造物主的恩賜。

霜降食俗—台灣吃鴨

台灣民間在霜降這天,要進食補品,閩南有句諺語:「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

鴨肉寒涼,能降火潤燥。台灣人吃的薑母鴨,既能氣血雙補,又能滋陰降火。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

霜降食俗—吃蘿蔔

山東人則說:「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民間自古就流傳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秋後蘿蔔賽人參」。蘿蔔容易生長,物美價廉,吃不起人參的窮人也吃得起,也能補身安度時節的變化。

霜降習俗—掃墓

霜降時節的十月初一,民間稱為「寒衣節」,活着的人感受到寒冷,念及失逝去的親人,為免他們在陰間挨冷受凍,人們掃墓祭奠,並在焚燒夾有棉花的五色(紅、黃、藍、白、黑)紙,意思是天氣冷了,給地下的先人們送去禦寒的衣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慎終追遠」的思想。

霜降養生—平補

民間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時節,天氣越發寒冷,人們認為先「補重陽」後「補霜降」,而且「秋補」比「冬補」更要緊。因此,霜降時節,民間有「煲羊肉」、「煲羊頭」、「迎霜兔肉」的食俗。

醫書上也有加「四珍」、「八珍」的補藥煲羊肉,可以輔療肺病、瘧疾的記載。迎霜兔肉就是經霜的(即霜降)的兔子肉,這時候的兔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

五行中深秋時節屬金,人體五臟中秋主肺,中醫養生學的觀點中,向來有「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四季五補之說,因此秋季的飲食應當以溫潤為宜,飲食進補則應以平補為原則。

秋深屬金、易傷肺,人們易犯咳嗽。飲食上可多食粥暖胃兼潤肺,其他滋潤的食物如: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雪裡紅)、蘿蔔…等,都具有生津潤燥、宣肺止咳、固腎補肺之效。

描寫霜降的詩詞

南宋詩人陸游的《霜降前四日頗寒》寫得明快疏朗:「草木初黃落,風雲屢闔開。兒童鋤麥罷,鄰里賽神回。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盛衰君勿嘆,已有復燃灰」。詩人樂觀的情緒洋溢詩中,為肅殺的深秋添了一筆明快的亮色。

宰相詩人武元衡的《秋懷奉寄朱補闕》中說:「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白雲深陋巷,衰草遍閑居。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詩人在政務之餘,不忘與友人分享欣賞自然之變;在體會節氣轉換之際,對政事掛念在心。古人的境界,令人心生仰慕!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歲晚》,著重於霜降時的肅殺之氣。寫道:「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這首詩將一年將盡的歲晚,與自己烈士暮年的歲晚結合起來,寫出了對人生的感悟,可謂霜降詩歌中的傑作。

(記者李蒨蒨報導/責任編輯:范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