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18日訊】中美貿易戰加速中共經濟惡化,金融領域最先承壓,股市下跌和人民幣貶值明顯,金融風險加劇。中共央行和財政部日前破天荒地公開互相指責,推卸責任,或顯示中共經濟陷入危局,各部門慌亂失措,毫無對策。
上周五(7月13日),中共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表專欄文章《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指責財政部政策太不積極甚至「耍流氓」,包括「財政部將財政風險轉嫁金融部門」,「金融機構管不住地方政府的違規融資行為」,財政部「強調自己的權力太小」等。
文章起底財政部政策的同時,也將中共財政一直掩蓋的許多謊言騙局公之於眾。
比如,文章以隱晦的言辭,揭露出中共減稅政策是減了國企,卻轉嫁稅負給民企,「企業和居民缺少實實在的獲得感」。
另外,文章指,中共在要求企業、金融部門和民眾去槓桿(減少債務)的同時,中央財政收入反而在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政府不願增加赤字來刺激經濟。
這一信息等於變相承認,中共因為多年來用超發貨幣刺激經濟增長,導致經濟泡沫大到破裂臨界,不得不推行去槓桿政策,降低金融風險。但去槓桿導致企業借錢難,民眾買房難,而政府依賴高稅收賺得盆滿缽滿,卻不願用納稅人的錢去投資基建、刺激經濟。
文章還指,中共財政應當充實國有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並完善公司治理。
這一「建議」,等於變相指控中共政府不但對國有銀行假注資、空手套白狼,而且還派人「給國有金融機構當『婆婆』」,又剝掉了一件中共的 「皇帝新衣」。
面對央行的指控,中共財政系統官員本週一(7月16日)刊發長文逐條反駁,並指責金融機構(如央行)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共謀」或「從犯」的角色,絕不是只會產生幻覺和弱勢的「傻白甜」。
在對央行的反駁攻擊中,財政系統等於又洩露了中共的一些底細,包括地方政府欠債不還,不是「有意賴賬」,而是「基於中國國情和政治現實」,而央行也在有意「配合」。
另外,在雙方論戰中,央行指責中共「財政不透明、缺乏公眾監督」,而財政部暗批央行應當有「獨立性和權威性」,等於洩露了所有問題根源都在中共。
貿易戰當前 互相推卸責任
經濟學家高善文在5月的演講中曾提出,中國槓桿表面上是金融問題,本質上是財政問題。
中共體制內,罕見地出現兩部門公開互掐,被認為是在中美貿易戰的強大衝擊下,央行不敢再為財政背鍋,承擔加大金融風險的責任。
就在幾天前,中共外宣文章還在批判北京當局「經濟改革」空喊兩年,至今只有金融部門在唱「獨角戲」,其它部門只是喊口號袖手旁觀,令北京高層極為不滿。
文章還指,去槓桿防範金融風險,不僅是金融部門的任務。如果實體經濟不為所動,只能坐視經濟泡沫越積越大。其中特別指出,靠舉債度日的殭屍國企改革困難,房地產市場亂象叢生,地方政府繼續變換花樣借債等。
貿易戰激化中共內部矛盾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在經濟政策上,中共央行話語權不及商務部、發改委等制定國企政策的關鍵部門,但這種情況在2018年機構改革之後,漸漸在發生變化。
發改委此前坐擁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的控制權以及重大項目的審批權,但卻沒有足夠的財權。央行同樣對財政部門不滿,前央行副行長曾表態,「剛性兌付不破,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而財政部與央行等部際矛盾難解,導致財政部在本輪財稅體制改革中「連主導權都未必有」。
此次財政部同央行公開「互懟」,或說明財政部、央行、發改委等部門之間的矛盾正在公開化。
日前,新唐人曾接到疑似中共銀保監會內部人士投稿,曝光央行近期出台的文件,指責央行向證監會、銀保監會爭權。
當局推動2018年機構改革,重組各部門的權力,勢必導致各機構互相爭權,保護自身利益。而貿易戰威脅中共經濟體制,各部門在壓力下互相推卸責任,更加深了內部矛盾。
外界分析,中共經濟已到癌症晚期,中共腐敗的官僚體制更是爛透的蘋果,任何的所謂「改革」都已無力挽救中共的整體危機。
(記者沐風雨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