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六四」的聲音已被中國年輕人遺忘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6月04日訊】「這是一代人的悲劇,是一代人不願觸碰的傷疤。那一整波人的聲音,從此被藏起來了。」北京人印小小對六四發出這樣的評價。

18歲那年,印小小看完從美國傳來的「六四」天安門影片,心裏滿是不敢相信,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23歲的她到香港讀書後,在這個信息多元和開放的社會,讓她對「六四」有了更立體的認識。

印小小告訴BBC的記者,她發現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六四真相,被藏起來的還有父母對政治的關注和勇氣。雖然「六四」那晚街頭的槍聲,是八十年代的北京市民的共同記憶。

身處北京的父母不願讓印小小接觸政治,或者在政治上冒險。多年的政治運動的陰影在父輩那裡形成了默契,在家裡的飯桌上和朋友的飯局上,可以泛泛地聊一些政治話題,但「六四」永遠是最大的禁忌。

1989年6月4日凌晨,中共出動30萬戒嚴部隊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及附近地區,用機槍和坦克,武力鎮壓和平請願的學生和市民,發動了一場震驚中外的血腥大屠殺。據外媒消息,死亡人數達數萬。

自那以後,在中國境內嚴禁一切紀念六四的活動。中共官方在所有出版物和媒體上嚴審一切與「六四」有關的字眼和內容。任何關於「六四」的書籍在中國國內都無法出版。



1989年4月15日至6月4日期間,天安門廣場發生大規模請願活動,吶喊中國要自由,懲治貪官。當時最多有上百萬人參與請願活動。(CATHERINE HENRIETTE/AFP/Getty Images )



圖為絕食請願的學生。(CATHERINE HENRIETTE/AFP/Getty Images )



鎮壓學生與民族的坦克駛入北京市區。(CATHERINE HENRIETTE/AFP/Getty Images)

大陸人曾以各種方式,將在香港出版的著名政治傳記和記錄歷史真相的書籍,偷偷帶回去傳閱。但「銅鑼灣事件」後,獨立出版社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這類書籍也逐漸從市場消失。

網際網路興起的這十幾年,包括在微博的大陸社交媒體上,「六四」還可以被隱晦地紀念,在6月4日當天,蠟燭和各種相關的圖景,會被默默流傳。但如今「天安門事件」、「坦克人」等搜索詞已被徹底封鎖。取而代之的是,熱搜榜上的明星八卦。

由於中共官方刻意封鎖信息,有限的信息渠道限制了青年的認知。中國大陸八零後九零後的年輕人,對「六四」的印象就是「政治事件」的代名詞。

90後青年陳誠說,他對「六四」的理解,來自當年在北京當工人的父親。他的父親曾提起過,半夜裡「有解放軍跑到宿舍拿著槍指著他們」。

當陳誠翻牆看到牆外的谷歌,和YouTube給出不同版本的「六四」記錄片時,他說,當時直觀的印象是鮮血淋漓的場面難以想像。「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個重大的事情,居然是被有意識地集體遺忘。」

80後的徐陽對六四的記憶,都是中共官方的說辭,如學生被鼓動上街等等。他今年30歲,已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但他從不參加香港的「六四」紀念活動。作為商人,他開誠佈公地說「我不關心政治啊。」

徐陽還說,「六四」是在中國大背景下發生的事,已經過去了,可以反思,但追責沒有意義。

印小小顯然不同意徐陽的觀點:連基本的事實都不知道,何來反思?

回到上海工作後,印小小現在還是不太會跟身邊人聊起「六四」。「未來就是一代人的失語。從此這個事情就沒有了。」

00後四川少年張清說,他的父母從未主動談起過「六四」,17歲的她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還是從記者嘴裡得知。

身在美國的「六四」學生領袖王丹,對未來懷有改變的希望。他認為,如果大陸的社會條件寬鬆了,或者出現危機了也會激發(政治熱情)。

「今天中國如此,不代表未來也這樣。」王丹說。

(記者羅婷婷報導)

相關鏈接: 「六四」29周年 44張照片定格歷史瞬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