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5月24日訊】近期,中美貿易衝突猶如上演了一場過山車。在經歷了一番相互拋出加徵巨額關稅的清單之後,中美雙方派出代表團先後在北京和華盛頓進行了兩輪閉門談判,然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貿易戰暫停。由於這份公報缺少關鍵細節,外界對這場貿易戰的發展與轉變給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對這場一度似乎一觸即發的貿易戰進行了一些反思。
文章稱,中美貿易摩擦給中方帶來的「最大益處」,就是經過許多年後,又一次給中共當權者們帶來了「痛」感:即關於「國家安全」的「刺痛」;關於「知識產權」和製造業升級的「灼痛」;以及關於芯片制裁的「撕裂痛」。
文章表示,中美之間這一次的貿易摩擦已持續數月,期間更多次升溫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而最終經過談判發表的一份共同聲明,讓劍拔弩張的貿易戰暫時擱置。雖然這份聲明具有建設性趨勢,但因缺乏細節性描述,導致外界各方只能根據各種字眼去進行揣測。
《金融時報》文章指出,幾十年來,美國無論是與歐洲、日本,還是與其他一些新興國家打「貿易戰」,雖然每次貿易戰,雙方都是開足火力,在政治、法律、經濟上刀光劍影互不相讓,但最後基本上都是對手妥協,幾無例外。
「最終,必須承認,美國強大的綜合實力,以及運用『硬實力』『軟實力』的戰略戰術能力仍舊有不可抗拒的優勢。」文章這樣寫道。
文章表示,在摩擦與談判回合中,「國家利益至上」尋求的不是絕對的「幹掉」對方,而是力求在本來條件下,自身利益最大化及損失最小化。
文章還談到了中方通過這場貿易衝突而引發的兩大憂慮:
首先,原先被認為早已「超英越美」的中國基礎設施,實際上人均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30%,而且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仍很薄弱。
其次,中興芯片事件讓國人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技術力量的實際狀況,「應該說,現階段整體中國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與發達國家比仍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一週前,中美第二輪貿易談判結束後發表的聯合聲明稱,中美雙方一致同意採取有效措施「實質性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中方承諾將大量增加從美國購買商品和服務。不過,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究竟要減少多少,聲明中並未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指標。
事後,美國財長努欽強調,兩國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美國政府同意暫不實行原計劃對中國產品徵收總額達1500億美元關稅的行動。他表示,華盛頓方面期待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得到顯著增加——僅僅今年就有望達到35%至40%的增長幅度。
努欽並表示,美國在能源產品領域也有望在中國打開銷路,預計未來三到五年美國該領域對華出口能夠有500億至600億美元的增長。
中共官方媒體則強調,雙方的會談是「積極、務實和富有建設性的」,這次談判達到了中美兩國經濟「雙贏合作」的目的,並稱中方「守住了自己的陣地」,而最終雙方通過談判成功地避免了「曾經一度看起來不可避免的正面對抗」。
(記者文軒綜合報導/責任編輯:曲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