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北大校長讀錯字再釋「厲害了我的國」

Facebook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剛剛「厲害了我的國」惹得沸沸揚揚,日前北大校長竟然在公眾面前校慶講話時連讀錯別字,最高學府校長的水平原來如此,讓人大跌眼鏡,使人們再次感嘆——真是「厲害了我的國」。

這是在一個還有外賓和諸多高官顯貴在場會場,北大校長林建華在发表校庆致辭时,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勵鸿鹄志」,但他竟然将「鸿鹄(hú)志」读成了「鸿號志」。接下來他还将「莘莘(shenshen )學子」讀成「斤斤學子」,還有,將「諄諄(zhunzhun)教誨」讀成「蹲蹲教誨」。我真佩服了這位擔當久負盛名高等學府校長的膽量,不會讀也敢當眾懵試著瞎讀!人們不禁暗暗咋舌,為這位校長尷尬,為這個最高學府尷尬,為「我的國」尷尬。據悉,林建華1993年時就擔任北大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在1978年至1986年在北大化學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之後還擔任過重慶大學、浙江大學的校長。按理說,他應該是個教育界具多年經驗和資歷的老校長了。如果他重視一點學識的話,在這些高等學府裡沒事兒時查查字典,語文素養熏也熏出來點兒了。哪曾想,讀一篇祕書寫的文稿還連連讀出錯別字,更使人聯想到北大此前發生的幾起強姦案和其它亂象,感嘆當今的中國大陸大學,早已不是知識與智慧的聖殿,各類社會腐敗亂象與黑幕充斥各個角落。難怪人們把現今的大學稱做「野雞大學」,把教授稱為「叫獸」。可想而知,當今的中國大陸高校裡還有真才實學和踏踏實實的求學精神可言嗎?

一時間,各種網絡媒體爭相分享這一笑談。緊接著網友們還搜索出了相關黨國高官讀錯字的笑料,也就是告訴人們,大可不必大驚小怪,讀錯字不是林校長的專利「發明」和首創。你看,去年中共上海某刊曾刊文舉了不少官員讀錯字的例子。如有官員將「熠熠(yiyi)生輝」讀成「習習生輝」,有官員把「趨之若鶩(wu)」讀成「趨之若鷹」。還有官員們將「前仆後繼」讀成了「前卜後繼」。還有更樂兒的事,如省紀委書記介紹原省委某常委的近況時說,「他在看守所裡流下了千悔(應為懺悔)的淚水……」;某省省委書記分析省委某常委犯罪動機時說道,他「身陷令吾(應為囹圄),悔之晚矣」;省長接著講話,將「孤注一擲」說成了「孤注一鄭」,可謂絕好搭檔了;某市在收看收聽官員貪腐案情通報會之後,市委書記的即興發言時擲地有聲:XXX的落馬發人深省(shěng)(應讀xing)。雲南省長阮成發在雲南昆明五華山的會議現場也是多次讀錯字,將飲鴆止渴的「鴆」讀成「jiu」。將雲南省簡稱「滇(dian)」念成zhen,因此「滇越鐵路」的文稿用詞被讀成「鎮越鐵路」。當然,若再往前推還有,如中共的高官前輩們甚至還把祕書寫的和標註的「接下頁」以及「冒號」、「逗點」等一併念了出來。不學無術,可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徵之一。

有網友驚呼:「一群文盲管理國家,這國家能好嗎?!」也有網友說:「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中共黨棍們需要的是對主子的忠誠,而不是業務水平和能力。一個大學的校長,在中國算是黨官,他們更多的精力不是專研業務和學術,而是研究如何投機鑽營,取悅高層,陞官發財。讀出這些錯別字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共官員才學疏淺不要緊,憑關係後臺之背景或進貢舔臀之招術足矣,即可平步青雲。」還有網友嘲諷說:「世界一流大學,中共國文化頂尖的大學,必須配備頂尖水平的校長,名不虛傳!厲害了我的北大!厲害了我的國!」。

說到「厲害了我的國」,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部強制填鴨式的吹牛洗腦宣傳片。一些網友也作了一些犀利的總結。有網友說應該是:吹牛皮啊我的國、不講信義啊我的國、殺人放火強拆民房啊我的國、 狗屁不通啊我的國、 無神論打擊好人啊我的國、 不修福德啊我的國。有網友感嘆:中國什麼時候有《厲害了,我的水》、《厲害了,我的地》、《厲害了,我的空氣》、《厲害了,我的食品》、《厲害了,我的收入》、《厲害了,我的養老》、《厲害了,我的醫療保健》、《厲害了,我的大學》、《厲害了,我的選票》、《厲害了,我的言論自由》、《厲害了,我的誠信》。那就真厲害了!獨立電影製作人朱日坤曾表示,這是一款類似新聞聯播的洗腦宣傳片,其中的「成就」給中國和中華民族帶來的是永久的傷害。陝西前媒體人馬曉明表示,在大陸「建高鐵、機場、橋梁,都成了一種狂潮」,不考慮投入能不能收回成本,只要上項目,GDP能增長,貪官能貪錢,所謂增加共產黨威信、鼓舞中國人的可見工程就會出現。可是這些所謂的成就裡面,又有多少是豆腐渣工程?又有多少是貪官為了有貪污的機會?馬曉明說:「貪官少則貪數百數千萬,多則幾十億。這還是大大被掩蓋的數字。」

是呀,當李鬼遇到李逵時,只有落荒而逃。當中美貿易戰動真格的時候,《厲害了,我的國》被弄得捉襟見肘、破綻百出,只好匆匆收場、偃旗息鼓。那麼,北大校長的連連讀錯字講話則給世人透露出更多的關於「吹牛啊,我的國」,「虛假啊,我的國」的更多內幕,增添了更多的註腳和詮釋。#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