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金融時報》:中國的2.7萬億債務風險

Facebook

【新唐人2018年02月01日訊】中國4萬億美元的債券市場,將在接下來5年面臨再融資挑戰,原因是超過一半的未償付債務將要到期,而大陸很多公司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很多用借新債還舊債的方式融資償債。在利率走高的環境下,借款人的違約風險令人擔憂。

根據《金融時報》1月29號報導,2018年,中國的公司、國有企業、金融機構和主權借款人將有4090億美元在岸和離岸債券到期,2019年為6190億美元,未來五年將要到期的2.7萬億美元債務,佔中國4萬億美元未償付債務總額的一半以上。

報導表示,近年來,大陸債務規模大規模增長,更高的償債成本將給一些借款人帶來壓力。

華盛頓審計師李恆青:「因為前幾年,大家都覺得中國的經濟好,所以對這個債務問題呢,就不那麼那麼在意。大家們都不太在乎所有可能出現的壞帳,這麼高的風險。但是現在呢,因為經濟持續地走緩,發展的越來越慢,現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之前,中共國有企業負債總額超過94萬億元人民幣,成為引發中國全面金融危機的一顆定時炸彈。

中國經濟學家夏業良:「中國越來越多的背離市場化的方向,走計劃回歸道路。所以呢,市場機制的這個配置發生了嚴重的扭曲,信號也是失真,然後呢,這個企業發展遇到很大的困難和阻礙,民營企業呢,就是沒有辦法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貸款這個渠道也不是很通暢,國家把大量的資源貸款,都給了國有壟斷企業。」

外界都在關注,中國有沒有可能通過自己的經濟來解套?華盛頓審計師李恆青表示,李克強提出的債轉股,讓銀行把不良貸款轉換成企業的股權,就是這個概念。

華盛頓審計師李恆青:「但是這種辦法不會是真正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的,中國的經濟問題在現在目前的這麼高的債務的前提之下,我的感覺呢,實際上,只能是債務會越來越多,就是只能是藉新帳來換舊帳,然後實際上是一個更大的龐氏騙局一樣的惡性循環。」

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所長弗拉茨舍爾(Marcel Fratzscher),在德國《商報》發表了題為「債務和泡沫」的評論文章,他指出:中國遭遇金融危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弗拉茨舍爾表示:「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靈活,但也是最殘酷的經濟體系。這個體系中基本上沒有包含養老、醫療或就業的社會保障機制。國際社會基本上沒有看到,每年都有數十起社會抗議事件以及越來越多的反抗,發自那些無法在這個體系中生存的人。如果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無法再償還債務,需要面對40年來首次嚴重的經濟蕭條,數百萬中國人失去自己的生活基礎時,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中國的金融危機又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中國金融系統中的風險越來越高,中共當局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定調了2018年的三大首要工作任務。金融風險將是中共政府今年的工作主線。

中國經濟學家夏業良:「當然可以通過這個,比如說亂印鈔票,可以讓通貨膨脹來抵消一部分這樣的債務負擔,但是不能夠完全消除,因為整個國家,如果用通貨膨脹來稀釋它的真實的價值的話,那就會造成老百姓的生活上的很大的問題,物價飛漲,而相當一部分人它的這個實際收入沒有增加,就難以維持生存,就會出現大的社會動盪。」

中共如何應對經濟中存在的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外界都在看,中共會再次開動印鈔機嗎?

採訪/陳漢 編輯/黃億美 後製/周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