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火腿,是雲南著名的地方特產之一,因其品質優良,足以代表雲南火腿,所以常稱「雲腿」。宣威鎮有一戶浦姓書香人家,出了個叫浦在廷的人,他不僅是宣威火腿罐頭的創始人、當地有名的實業家、北伐軍少將,而且他的一個女兒浦瓊英還嫁給了鄧小平,浦瓊英即是卓琳。可嘆的是,接替他事業的長子浦承統卻在中共統治下服毒自盡。
實業家和北伐少將浦在廷
鄧小平的岳父浦在廷1871年出生,在四個兄弟中排行老二,其父親浦春瀾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貢生,在當地開書館為生。不願意像其他兄弟那樣走科舉之路的浦在廷背著父親,先是參加馬幫走南闖北,其後有了自己的馬幫,在省內外做生意,逐漸成為了有名的商人,並擔任了宣威商會會長。
馬幫是一個艱辛的職業。不僅要穿越東南亞蒼莽森林的萬里險道,而且面對的是土匪強盜、毒蛇猛獸和瘟疫疾病。每一趟出征都險象環生。這無疑也鍛鍊了浦在廷的意志和勇氣。
據《陝西黨史》2006年第1期的介紹卓琳背景的文章,浦在廷在當地積德行善。據史志記載,1902年,他同名紳張守一等人籌資在宣威修了著名的石龍橋;1906年,他又與人捐資修了大屯橋;192O年,他與人捐資修建了保安橋。連續幾年,他還與名紳徐東源等發動捐資,修成了城內西、北兩街,上下堡大街和西門橫街。浦公為大家修橋鋪路的事在宣威城幾乎家喻戶曉,也讓他的威望與日俱增。
1920年,浦在廷成立了雲南「宣威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公司引進了雲南工商史上最早的罐頭生產線,生產火腿、水果罐頭,擴大了宣威火腿在海內外的影響力。據說,宣威火腿罐頭上市後,深得東南亞和國內客戶的歡迎。它不僅運輸、保存和食用方便,那用洋鐵皮製成的罐裝外形也深得大家喜愛。從此,宣威火腿罐頭與浦在廷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1915年,蔡鍔等發起護國運動經過宣威時,浦在廷親自為護國軍籌集糧款,並自己捐資捐糧支持護國軍北上,他如同處理自己的生意一樣,勤政廉明、一絲不苟,深得軍隊和百姓信賴。兩年後,他又隨滇軍參加了護法戰爭,進入廣東後,又出資支持創辦黃埔軍校。
因參加北伐有功,浦在廷被孫中山委任為全國總商會副會長、廣東菸酒公賣局局長兼滇軍第二軍軍需處處長、贈五等嘉禾勳章、授少將軍銜,孫中山親筆題書的「少將第」、「戮力同心」就懸掛在其家中。其後,他又升任軍需總局局長。
1924年,浦在廷的人生發生了轉折。因陳炯明叛變,孫中山的廣東政府決定東征討陳。在此過程中,擔任東路軍的滇軍楊希閔按兵不動,並於1925年4月占領廣州。當時,負責軍需工作的浦在廷對其有違孫中山意願的背叛行為極為不滿,楊希閔覺察後,馬上逮捕了浦在廷,將其關押起來,其在廣州公司的財產也被查抄。
在其被營救出來後,浦在廷決定回鄉。1925年回到宣威後,浦在廷繼續從事火腿罐頭生意,並積極捐款修建橋梁,參與和負責修建街道和修建滇黔公路,救濟災民等,曾被當地人稱為「救世仙翁」。
晚年浦在廷在主持修撰的《宣威浦氏家譜》中,倡導同族的人要光大美德,做到「三要四務」:「族之要有三:曰尊尊;曰老老;曰賢賢。有四務:曰矜幼羽;曰恤孤寡;曰周害急;曰解忿爭。」他的仁愛、敬老、修德和濟弱扶貧、勤儉持家、善待他人的行為準則,正是現代中國人所欠缺的。
1950年浦在廷病逝,終年80歲。
浦家子女狀況
浦在廷的妻子雷氏,是一個勤勞、寬厚之人,她不僅嚴於教子,恪守婦道,而且她是全部家族女性的主心骨,誰有困難都找她,她見誰有困難就會幫著出主意,或貼錢送物,大家族中的人都對她尊敬有加。雷氏在家中威望很高。浦在廷曾問她:「為什麼孩子們都那麼喜歡你,都不喜歡我?他們和你在一起那麼活潑,見我為什麼就不說話了?」這大概是雷氏身教與言傳結合的結果。
二人感情很好,共生育有七個孩子,三男四女,卓琳是其最小的女兒。長子浦承統從小跟隨父親經商,耳濡目染,成為父親辦廠和打理商號的得力助手。介紹卓琳的一文稱,早在興辦宣和公司時,浦承統就是其中一員,利用宣和公司剩餘機器創辦大有恆公司,他是骨幹;浦在廷在廣州時,他隨父經商。而在廣州遇險之後,他率母親和妹妹平安回滇,一直支撐著浦家在雲南的最後一處商號。
次子浦承綱,被浦在廷送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學習。畢業之後參加了北伐,還擔任了連長之職。在浦在廷廣州遇險後,浦承綱也心灰意冷,脫離軍隊回到家中,隨父親和兄弟經營產業。
浦承緒是浦家最小的兒子。浦在廷將其送到日本留學。沒想到的是,1928年,浦承緒在日本加入了中共,並開始從事地下工作。
浦在廷的四個女兒,大女兒浦承靜,早年曾嫁給一位雲南講武堂的軍人,起初生活還好,後因婆媳關係緊張以及丈夫納妾,後半生過著悽慘的生活。後三個女兒浦黛英、浦石英、浦瓊英在昆明讀書時,受一名教師和浦承緒的影響,參與了中共發起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浦瓊英考入北大。其後三姐妹藉口去北平讀書,在那裡都參加了中共。
浦家子女們的結局
據浦承統的女兒浦嬋珠撰寫的《童年的回憶》一書,1936年左右,因浦在廷上了年紀,遂將家產分成三份給三個兒子,由他們各自經營管理。浦承統和浦承緖各分得一套生產火腿罐頭的機器設備,浦承剛分得兩座煤炭山。浦承剛和浦承緖將自己所分得的家產都托大哥代管。
在三個妹妹的要求下,浦承統答應了供她們在北平讀書的要求,但要她們保證不參加任何組織。表面答應的妹妹們還是違背了承諾,在北平加入了中共,並去了延安。
受所謂「進步思想」影響,浦黛英到延安後改名為浦代英,因為那個「黛」字總是使人想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後來嫁給了曾任東北工業部副部長的樂少華。樂少華在「三反」運動中受到批判,1952年在寓所開槍自殺身亡。
據浦代英寫的《無悔的歲月》一書中回憶,當她聽到樂少華出事的消息後,腦袋「嗡」的響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她看到「用白布單掩蓋著的軀體」時,才意識到樂少華真的死了。樂少華死後被開除了黨籍。
兩年後,當時主導東北「三反五反」運動的東北政府主席高崗也自殺死亡;死後也被開除黨籍,而揭發高崗「反黨」陰謀的正是鄧小平。
樂少華的死使其畢業於哈軍工的長子樂黎男患上抑鬱症,住進了精神病院,最後於1966年10月在昆明溺亡,時年27歲。
至於浦石英到延安後改名雷迅,意思是自己性子慢,希望以後能行動快捷一點,後來嫁給了曾任甘肅省副省長的趙文獻。文革中趙文獻被迫害致死。
再說浦瓊英,因從事公安工作,改名為卓琳。1939年嫁給鄧小平。隨著鄧小平的起落,卓琳的人生也一再逆轉。其大兒子鄧朴方文革「自殺」導致高位截癱。
而繼承了父業的浦承統,在中共建政初期,因家中有些地產,被劃為地主而關押,不久在宣威第一看守所服毒自盡。
結語
浦在廷一家的遭遇再次說明了在中共的統治下,無論是投奔中共者,還是遠離中共,想要本分生活的人,都無法逃脫被迫害的命運。這難道不值得人們深思嗎?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