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初戀情人 中國首位留法女博士自殺內幕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18日訊】眾所周知,中共前總理周恩來夫人是鄧穎超,而周的初戀情人卻鮮為人知。據披露,周的初戀情人叫張若名,是中國首位留法女博士,在文革中,因早年退黨之事,被打成右派、叛徒,因不堪凌辱而投河自盡。

陸媒曾刊登題為《張若名:周恩來的初戀女友》一文介紹,張若名與周恩來相識於五四運動之中,兩人的戀愛關係,是到法國以後確定的。

文章指,周恩來說1924年張若名脫黨之後,他們結束了戀愛關係。

周恩來說:「張若名宣布退黨後,也就幫我下了決心,我開誠佈公地對她講明了自己的愛情觀,宣布中斷了我們的交往。」

網路上署名桑農的文章中,介紹張若名與周恩來的初戀情史和張若名的悲慘結局。

張若名與周恩來同期加入中共,但後來退出,中共建政後,屢次申請再次加入中共,但卻在中共的政治運動中不堪凌辱而投河自盡。

張若名,1902年生於河北保定,1915年考入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翌年正式升入該校正科第十級,與鄧穎超同班。1919年「五四運動」後,張若名參與包括女師同學在內,共同成立的「女界愛國同志會」,與鄧穎超等共同赴京請願。

一次,請願返程的火車上,張若名與「學聯」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周恩來商議「女愛會」與「學聯」合併成立「覺悟社」。1919年9月16日,「覺悟社」正式成立。

1920年1《覺悟》雜誌第一期,刊登了署名「杉陸」的長文《「急先鋒」的女子》,隨後,周恩來、張若名等4人被捕,周被判有期徒刑2個月,張被判罰金60元。

出獄後,張若名一度回到保定老家。但不久即因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出走。後在周恩來等人的捐贈和資助下,於1920年11月7日遠航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6月下旬,「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後改名「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若名由周恩來介紹加入該組織,後來自動轉入共青團。

《鮮為人知:周恩來和他的初戀情人張若名》一文中介紹,1922年是周恩來與張若名感情最融洽的一年。但是,周恩來出於對張若名的家庭出身,以及才高氣盛的性格一次次與其辯論等原因,最終選擇了鄧穎超。

1923年春天,周恩來和鄧穎超確定了愛情關係,張若名離開了巴黎,十分傷心地和周恩來分手。1924年,張若名因在法國參加列寧死亡紀念大會,被警察跟蹤、訊問面臨被驅逐,加上與當時中共共青團支部組織負責人意見分歧,退出了中共黨組織。

對於張若名退出「中共」的選擇,周恩來等人竭力反對,但張若名決心已定,毅然與他們分道揚鑣。

1924年10月,張若名在法國參議員於格儒遺孀碧細女士的資助下,進入里昂中法大學讀書,1930年12月,取得了法國文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留法女博士第一人。

在此期間,張若名與同在法國攻讀博士的楊堃結識,1930年5月份兩人結婚,並相約:「此生不再過問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

1931年1月4日,這對博士夫妻回到闊別十年之久的祖國,張若名任北平中法大學教授。1931年至1937年任教期間,張若名的生活相對平靜而安逸,她專心於教學,致力於中法文化的交流。

但好景不長,北平淪陷後,中法大學部分學院南遷,張若名等人留守。整整8年,除了參與《法文研究》的編務,她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活動。

1946年,北平中法大學復校,張若名又回到文學院,繼續教授法國文學課程。1948年初,張若名的丈夫楊堃接受雲南大學聘請,任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由於擔心國共分江而治,一家人將天各一方,張若名受聘於雲大中文系,與丈夫一同南下。

1957年,中共反右運動開始,張若名一如既往的積極參加,兒子楊在道在家信中,流露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同見解,她認為兒子需要教育,竟然將信交給中共組織,希望黨組織上對兒子幫助,導致丈夫被批判,兒子被打為右派,關進勞教所22年。

1958年反右運動升級,張若名因早年「退黨」和參加蔣介石茶會等罪名受到迫害,自己教過的學生也把她當成資產階級法權的靶子。張若名一向對人格和尊嚴格外看重。為了捍衛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以死抗爭。

1958年6月18日中午,張若名在雲南大學後門外的一條河投河自盡。

《揭開一個歷史的盲點:我國第一位留法文科博士張若名》一書描述,張若名的兒子楊在道回憶說:「母親去世時,我、弟弟、父親都在北方,她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父親在北京也被當作民族學的反動權威加以批判,當父親趕回昆明時,只見到桌上擺的一個骨灰罐。屋裡亂七八糟,已被抄過三次家了。母親最後一刻是否留下了遺書,不得而知。」

家裡的保姆說,張若名從河邊被抬回家時,還有一口氣,但是沒有人敢去搶救她。

張若名死後,雲南大學立即召開了對她的聲討大會,她生前加入的民盟也隨即將她除名。直到楊在道從勞教所被釋放出來後,上書鄧穎超,請求她幫助母親平反,張若名才被平反,稱其政治歷史清楚,無重大政治歷史問題。

(記者李芸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