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曝中國實際壞賬:比官方數字高6.8萬億美元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8月17日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金融體系分析人士之一朱夏蓮在最新報告中指,中國金融體系的實際壞賬比官方數字高出6.8萬億美元。她警告,政府維持穩定的能力使根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8月17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說,朱夏蓮是最早警告中國債務風險的金融分析人士之一,她在最新報告中估計,到今年底,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壞賬總額將達到51萬億元人民幣(約7.6萬億美元),是中共官方界定為不良貸款價值的5倍以上。

這個估算數字意味著壞賬比例為34%,遠高於上述兩類貸款在6月底5.3%的官方比例。

朱夏蓮認為政府干預會使隱蔽風險變得更大,並警告,政府維持穩定的能力使根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她說,「大家都知道中國存在一個信貸問題,但我發現人們經常忘記問題有多大。這個問題對全球都很重要,」

朱夏蓮承認,眼下看不出危機迫在眉睫的跡象。大陸官方對借款人和貸款人雙方的影響,使其能夠把問題的爆發大大推遲,這是市場驅動的系統所不可能做到的。

她認為,大陸當局這種做法看似能創造穩定性,但缺點是它可能釀成一個人們本以為絕不可能的大問題。「我們正在進入這一境地。」

中國金融體系壞賬長期以來是一個秘密,而如何解決這些壞帳更是鮮為外人所知。

去年5月份,法國興業銀行的姚偉(Wei Yao)發表題為「重組中國企業」的報告,對中國銀行部門壞帳問題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該報告稱:「中國的杠桿率仍在迅速上升,其非金融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高達250%。政府力推的企業部門和資本市場自由化已經開始擾亂債務動態學。中國最大的貸款方和表現欠佳者——國有企業債務重組開始,令銀行陷入窘境。

「隨著國企重組的進行,中國的銀行們需要救助將變得成為可能。我們估計銀行部門的總損失可能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商業銀行總資本的60%以上,財政收入的50%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的12%。如果問題持續發展,那麼銀行損失額可能更多。」

《巴倫週刊》去年7月發表文章稱,基於大陸銀行業的債務問題,以及大陸的相關數據缺乏透明度,分析師紛紛預測需要多少資金才能起到援助作用。

美國對沖基金經理Kyle Bass認為,大陸銀行業的援助規模可能高達10萬億美元,超過了中國經濟的整體規模。

包括渣打銀行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內的9個受訪機構預計,中共會在兩年之內向銀行注資,大多數受訪者估計注資規模會超過5000億美元,其中預測最多的是3萬億美元。

文章表示,Bass的預測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而且,所有人的預測都反映出國際擔憂大陸銀行業可能難以應付不良貸款激增的局面。

銀行壞賬是指銀行無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極小的款項,欠賬時間超過三年的就可以被確認為壞帳。

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大陸銀行業的壞賬來源涉及幾大經濟領域,其中主要是房地產企業、大型國企,以及地方政府債務。

資料顯示,早在1980年代末期,江澤民執政時期,中共地方政府開始依賴土地財政賺錢,建立融資平臺向銀行借錢開發房地產,1990年代江澤民主導的國有企業「改革」,把國企變成江派親信的貪腐工具,大量向銀行借貸,也大規模參與房地產市場。

由於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實體經濟未得到及時發展,導致房地產泡沫加劇、企業虧損嚴重。這些都直接導致大陸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增加。

此外,大陸影子銀行的巨大規模也增加了債務的規模。

此前,多家海外媒體都曾報導,大陸國有銀行為應對利潤下滑,紛紛投資影子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信託投資、信用擔保、理財產品和證券等。但是這些投資缺乏透明度,風險很大。

路透社3月份報導,大陸各銀行的2016年度報告陸續出爐,中共的農行、中行、工商銀行和建行都面臨利潤下滑的問題。

分析師預計,2016年利潤下滑,加上中共金融部門的不穩定,2017年銀行淨利潤的壓力會持續。同時,中共上調公開市場操作短期利率等舉動,正令銀行的資金成本上升,而且壞帳持續拖累銀行業績,大陸銀行業的情況恐怕更加艱難。

(記者李韻綜合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