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易學大師邵雍的《梅花詩》 預見千年之歷史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7年07月19日訊】「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出自於北宋五子之一邵雍的筆下。邵雍是宋初的一位大儒,被尊為宋朝理學之開山,同時他又是一位易學大家,邵雍所著《梅花詩》預見了其身後一千多年之歷史。

一代易學大師,風靡遐邇的鴻儒

邵雍,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諡號康節,生於北宋真宗四年的河北範陽,(即公元1011年),後隨父移居共城,晚年隱居在洛陽。卒於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歲。

邵雍被尊為宋朝理學之開山,他的學問被稱為像數理學。宋朝理學鼻祖之一的程顥曾與邵雍切磋之後讚嘆道:「堯夫,內聖外王之學也!」

然而邵雍的生平與著作卻統統被收入道藏,蓋因他的儒學成就中,無處不閃現著道家的智慧,而他所做的事簡而言之,就是援道入儒。

據《宋史》記載,邵雍青年時曾自雄其才,銳意科舉,「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一日突然廢書而嘆「昔人尚友於古,而吾獨未及四方。」于是開始雲遊,當他走吳適楚,又經過了齊魯宋鄭之後,感慨說道「道在是矣」,于是浩然而歸。

彼時,道家陳摶老祖之三代傳人,易學大家李挺之,正在物色一位道德深厚,能承繼其所學《易》與《太極圖》之人。道家歷來都是師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師父。蓋因道家對傳人的德行、根基要求極高。

李挺之對邵雍有所耳聞,遂親自登門尋訪。命運使然,當李挺之來到了蘇門山百源之上,推開那一扇矮小的門,看到一個青年席地而坐,聚書左右,手持一卷時,他知道,終於找到了絕學傳人。

自此,邵雍從儒學的研究,轉而研究物理之學,性命之學,又融會貫通專研陳摶老祖所傳下的《太極圖》與《易》。

陳摶所傳之《易》有些特別,不以文字解說,只有圖像以寓陰陽之數與卦之生變。邵雍將《易》寫於紙上,貼之滿壁,日夜對之,曾三年不設床榻,晝夜危坐以靜思,終成一代易學大師,風靡遐邇的鴻儒。

《宋史》記載道:邵雍對於「遠而古今世變,微而走飛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暢」,通達不惑,而且「智慮絕人,遇事能前知」。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來到洛陽定居。在這裡,他講學著書,成家立業,無論境遇如何,邵雍總能以一種知天順命的閒適態度去從容相對。

邵雍暫居天宮寺時,日與僧人相處,卻悟出了「道不遠於人,乾坤只在身」的道理,一如佛門所謂「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後來他搬去履道坊西、天慶觀東的一處蓬蓽環堵不避風雨的陋室中,在那裡一邊躬耕隴畝,一邊交通王侯。

邵雍終生不仕,而以著述和講學立身,人稱布衣聖賢。深為當時的儒者和文士們所推重,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到洛陽工作或途經洛陽的學子、官員都會去拜訪邵雍,向他討教。正派人士讚賞他的美德,不正派的人也能服其教化。

邵康節聞鵑聲而知天下將亂

邵雍認為歷史是按照定數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數,用元、會、運、世等概念來推算天地的演化和歷史的循環。作為一代易學大家,邵雍曾留下不少奇事。

當時,洛河上有一座很有名的橋,叫天津橋。邵雍曾在一首詩裡讚美道:「春看洛城花,夏賞天津月。」每當明月高懸之夜,清風徐來之時,邵雍常會到那裡散步,看波光橋影,聽水聲淙淙。

一日邵雍與客散步天津橋上,忽聞杜鵑啼聲,于是慘然不樂道「洛陽本無杜鵑,今日才有。不三五年,皇上將用南方人為相,專務變更。天下自此多事矣。」

旁人問他何以知之,邵雍為之解說:「天下將治,地氣自北而南;將亂,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氣至矣,所以禽鳥飛類感知地氣而遷移。」其後果如邵雍所說,宋神宗啟用王安石以行熙寧變法。

邵雍之子,邵伯溫問哪裡可以避亂,邵雍告訴他:「蜀地可避亂。」宋宣和末年,邵雍去世後,邵伯溫果然率領全家遷往西蜀,倖免於北方少數民族南侵之亂。

在邵雍看來,天、地、人、萬物、性、命、情、理無不是一種有序的安排,彼此之間互相聯繫,有所對應,看似龐雜無解,卻無不有跡可循。

邵雍的眼中,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是以指節可以觀天,掌紋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乎指掌矣。而當他把這一立體的宇宙觀再加入時間這一維度來考量時,又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的歷史觀,並由此寫出鴻篇巨著《皇極經世》。

《皇極經世》絕非一般意義上史記,其更在於究天人之學。邵雍將唐虞至五代之歷史,本諸天道,質以人事,明晰人事興衰與天地消長之聯繫,盡數記錄其中。惜哉,後人多不知之,唯道史學雙司馬,誰識洛陽安樂翁。

《梅花詩》歷久寒而彌香

此外,邵雍的另一部巨著《梅花詩》更是一部蘊涵真機的心血之作。其詩預見了邵雍身後一千多年之歷史,隨世事之推移,一幕幕大戲如期上演,時人才愈發看到《梅花詩》的價值。

當然,和所有預言一樣,邵雍採用了很隱誨的語言。並非很容易理解。有的部份還是寫給修煉人的,一般人不知所云。這裡試解其大意,供智者三思,或有高人對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解: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蕩蕩通天之門萬古以來頭一次敞開了。多少人來到人間,又有多少人能回得去呢?這兩句的意思其實是緊扣全詩的主調的,作為開首引出最終的主題。修煉的人一看即明,一般人看了也不會真明白,這裡不詳解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宋朝是個朝庭軟弱無能的朝代。整個社會從上到下,多迷戀歌舞昇平。特別到了南宋,更是苟且偷安於江南的半壁江山,社會風氣沈迷於情色歡愛之中,宋詞萬首,多以言文人騷客的戀物傷情。終於有了中國歷史上罕有的「靖康之恥」,北宋皇帝、宮妃、親王、滿朝大臣等三千多人全被金國掠為奴隸。以至最後,南宋皇帝投海葬身。所以,是山河雖好卻不是完璧。「金」指北方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黃」是黃龍府,金國的首都。預言了南宋半壁江山苟安江南以及金人入寇的歷史。「不信黃金是禍胎」喻指金國滅了北宋,並屢犯南宋的歷史。

(二)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雲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瀰瀰。

解:

「湖山一夢事全非」:因為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在西湖邊兒上,加上南宋皇帝終日沈迷於荒淫醉夢之中,所以叫「湖山一夢」。「再見雲龍向北飛」,是指天象氣數落於北方,北邊降生真龍天子,新朝代要生於北方。元兵入侵臨安恭帝被俘。「三百年來終一日」,指北宋、南宋在歷經三百餘年後(公元960年至1279年)終於滅亡了。「長天碧水嘆瀰瀰」是喻指公元1279年,宋軍殘部戰敗後窮途末路,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趙丙投海而死,其他隨身將士和皇妃也都被颶風淹沒大海。

(三)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解: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是說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頭,元朝開始興盛了。「忽」字隱涉了元世祖忽必烈,「興元」指元朝興建起。忽必烈於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於公元1264年(甲子)登基興建元朝,定年號為至元元年,並遷都燕京。至1271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取《易經》中「乾元」的意思,改國號為「大元」,統治中國。「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元朝從元世祖至元順帝共經十世。若從公元1279年宋朝最後滅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滅,總共約88年,應了「年華二八乾坤改」之意。元順帝時,宦官撲不花扣壓警訊不上報皇帝的害元之事也影射其中,可謂「殘花」「總不言」。

(四)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解: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寫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雖出身貧賤(布衣),曾當過幾天和尚,後參加農民起義的紅巾軍,終於顯出英雄本色,從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為領袖,並於公元1368年於南京稱帝。就此「朱門」不再是舊的黃土農家(黃畿)了。「飛來燕子尋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被迫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奪取了帝位,實可謂「飛來燕子」。明太祖朱元璋將皇位隔代傳給了皇太孫,即明惠帝。當時,有十幾位皇子被封為藩王,駐守邊塞。其中燕王朱棣是實力最強,威望最高的。明惠帝因為執意削藩,要罷免燕王等。燕王即使裝瘋都無法倖免,無奈只好建文元年起兵反抗。因為燕王朱棣才德出眾,智勇過人,終於在四年後勝出,成為明太宗,後又被稱為明成祖,年號永樂。燕王得天下仔細想來也確為「尋常事」,在情理之中,與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頗有雷同。「開到李花春已非」應指公元1644年春闖王李自成(「李花」)率領起義軍功破京師,崇禎皇帝於景山上吊自盡,明朝滅亡(「春已非」)。

(五)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闢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解:

「胡兒騎馬走長安」:中國歷來講「北胡南蠻」。所以這裡指東北的滿清入主中原。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統明末的殘局,於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為大清帝國。「開闢中原海境寬」:清朝前期,國勢大興,文治武功都非常強盛,有一佰多年的「康乾盛世」。特別是康熙皇帝,平定了各種內亂外侵,使中國的版圖空前的擴展。另外,自清代開始,進行較大規模地與海外通商,開闢港口,正所謂「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第一個「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像洪水一樣席捲半個中國,歷時達13年之久,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太平天國被平息後(「乍平」),清朝內憂外患不斷,革命勢力不斷崛起壯大,直到最後,武昌起義成功,黎元洪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袁世凱死後又成為總統,清王朝徹底滅亡。所以,清朝最終的前景(「清光」)還應該向武漢(「漢中」)看。

(六)

漢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吉曜半升箕鬥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解:

「漢天一白漢江秋」是說經歷滿清腐敗沒落的中國終於又有了新希望(「漢天一白」)進入了新時代(「漢江秋」),公元1911年10月10日(秋季)武昌起義建立了中華民國。「憔悴黃花總帶愁」民國革命雖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穩定,如「憔悴」的「黃花」,充滿危機(「總帶愁」)。也可能是指袁世凱的復辟政權如「憔悴黃花」,曇花一現,袁世凱最後在憂愁悔恨中病逝。「吉曜半升箕鬥隱」:「吉曜」喻指國民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半升」指國民黨統治初期,中國軍閥割據,內戰連綿,無法實現統一安定,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成功初步奠定了國民黨的地位。「箕鬥」為中國古代星相學,二十八宿中的星宿,這裡似指共產黨的勢力於暗中發展。「金烏起滅海山頭」:古時「金烏」為太陽的別稱,此處暗示日本。整句指日本在二戰中興起與最終戰敗投降的命運。

(七)

雲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解:

「雲霧蒼茫各一天」言中國大陸和臺灣各自分治對立的局面。後三句所指有可能還未發生,也有可能已發生了。試解如下:「可憐西北起烽煙」似指解放軍平定新疆叛亂和入藏鎮壓西藏獨立。「東來暴客西來盜」指在東方朝鮮與美國交惡,在西邊和印度爆發中印邊界之戰。「還有胡兒在眼前」:北方的蘇俄一直威脅中國,中蘇曾經爆發珍寶島之戰,並各自陳重兵於邊界達數十年之久。

(八)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解: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世界局勢歷來像一盤棋一樣,這裡是指冷戰時期共產國際和西方自由民主體系的對局。九十年代以後共產國家紛紛變色,這對整個共產主義一方來講,就已經是殘局一盤了。共產國家的聯盟徹底解體,絕大多數國家放棄了共產制度,這對共產黨來講可謂是一大劫難。「豹死猶留皮一襲」:當共產國家的頭領蘇聯瓦解後,共產黨體系實際已經解體了,只留下些形式被中國當權者所繼承,就像一隻豹死了,但是卻留了一張皮一樣。此時的中國,已經沒有人相信共產主義了,包括共產黨當權者,他們只是利用共產黨形式維持自己的統治而已。「最佳秋色在長安」:目前的中共當權者,為了給自己的政權形式製造合理性,極力地粉飾虛假的所謂大好形勢,集中大量財力大興土木,裝點首都。「長安」也指中國的京城,泛指中國。但秋色再佳也無法長久了。

(九)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解:

「火龍蜇起燕門秋」:「火龍」,即紅色惡龍,指中國共產黨。這一句隱喻六四事件,1989年,中國學生與民眾在天安門請願後遭到殘酷屠殺。「原壁應難趙氏收」:「原壁」泛指擁有五千年連續歷史的中國,遭到了這一難。「趙氏收」是指趙紫陽,因六四事件被打壓。

這以下的幾句,如果不從整個詩的主體來縱觀,不通曉修煉之事,是很難合理解破的。實際上,下面幾句清楚地道出這預言的主題了。看看頭一句的「天門萬古開」,到下面的「寰中自有承平日」,其真意就瞭然了。「一院奇花春有主」:1999年7月20日以前,法輪功遍及中國大陸,到處都是佩戴法輪功徽章的大法弟子,到處可看到法輪圖形,所謂「一院奇花」。「春有主」是指某年的春天,遭到迫害的法輪功弟子會堂堂正正地與其師父相見。「連宵風雨不須愁」:中共對法輪功弟子採用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手段進行了令人不解的大規模的迫害,所謂「連宵風雨」。但是法輪功所表現出的異常堅強和持續的精神抵制,實在是歷史上罕見的。就憑這種精神,相信他們會最終獲得勝利的。用歷史眼光來看,無論邪惡怎麼猖狂,寒冬多麼嚴酷,終究會過去,是「不須愁」的。

(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解:

「數點梅花天地春」:這一句是畫龍點睛之筆,全詩的題目即來自這裡,所以叫《梅花詩》。經過嚴冬考驗的法輪功弟子遍及世界、遍及中國大陸,如傲霜雪的梅花展示著春天的到來。那是法正人間的時刻。萬物迎春,撥亂反正。這句也和開首的「幾人歸去幾人來」遙相呼應,言幾人能圓滿而歸呢?「欲將剝復問前因」:剝復為易經中的兩卦。剝極必復,也指物極必反。歷史如轉輪,有前因必有後果。人類的歷史都是為這次正法安排的。「寰中自有承平日」:這無比廣闊浩瀚的寰宇自然有會迎來承平之日。「四海為家孰主賓」:從一九九二年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出來傳法,基本上是四處傳法,四海為家。後半句「孰主賓」,隱喻誰是主,誰是賓;在歷史的舞台上誰是配角,誰是主角,早有定數。本次人類的文明都是為大法而造就的,為大法而開創的。這也就是整篇的中心。

元祐年間,邵雍去世後,朝廷按照謚法「溫良好樂曰康,能固所守曰節」,謚他為「康節」。到了宋理宗時,他被封為「新安伯」,並被稱為「邵子」,配享孔廟。清康熙皇帝曾親書「學達性天」匾額一塊,派欽差送到伊川,將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邵夫子祠內。此後,光緒皇帝、慈禧太后也曾為邵雍祠題寫匾額。

(責任編輯:唐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