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毛澤東一個人的特供電視台

Facebook

【新唐人2017年06月27日訊】中共前黨魁毛澤東有過特供毛瓷、特供毛食、特供毛煙,他還有過特供電視台。當年在中共央視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員,曾經以筆名黃海在《鐘山風雨》2006年第一期發表文章,披露了專為毛提供特供電視節目的內幕。

1974年,作者當時在中央電視台(當時稱北京電視台)文藝部工作。10月下旬的一天,根據中央的指示,台裡決定組成一個攝製組,必須在幾天之內做好一切準備,連同一整套設備,月底趕赴長沙「執行任務」。領隊是當時的中央電視台副臺長、國家廣電部副部長王楓。10月29日攝製組抵達長沙,此行的任務是為毛澤東提供電視節目。毛澤東當時正在長沙。

開始一段時間,工作不怎麼緊張,節目大部分是湘劇、花鼓戲移植的「革命樣板戲」,如《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之類。當時節目的傳送方式是通過湖南電視台發射,毛澤東在電視中收看。因為節目內容都很「革命」,所以一般觀眾很難察覺出什麼異常。

有一天,剛剛播完一個節目,毛打電話要求馬上重播一遍。同一個頻道,同一個節目,連續播出兩次,恐怕是「史無前例」的。節目還沒播完,電視台就接了好幾個觀眾電話:「你們怎麼搞的,沒有節目播了嗎?」這怎麼解釋呢?電視台只好說「安排失誤,接受批評」。

1974年底的一天,攝製組接到電話指示:準備上傳統劇目。這一變動給我們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怎樣把節目發送出去呢?當然絕不能用原有的頻道,否則觀眾都會看到傳統戲,在那種年代,電視台公開播出舊戲可是要挨批鬥的。

最後決定:開闢第五頻道。于是,中央電視台派出專家,與湖南電視台一起晝夜加班,改裝好發射機。其實,這樣做有很大僥倖心理,萬一觀眾偶然收看到了第五頻道又怎麼辦呢?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1975年元旦這一天,攝製組調試的第五頻道首次播出了《打漁殺家》、《野豬林》、《借東風》等幾出傳統戲,接收效果很好。

可這天的播出又引起了麻煩:觀眾打電話質問為什麼播舊戲?電視台推說可能是收到了香港敵臺的信號。觀眾說,絕對不可能,我們明明聽到的是湖南電視台播音員張林芝的聲音……電視台不敢再搞發射,只好搞有線電視。  

1月2日,攝製組連同劇團演員全部進駐湖南省委接待處。這裡與湖南第九招待所只一牆之隔,離毛澤東下榻的6號樓只有幾十米,架設電纜線很方便。攝製組在牆外大會議室裡攝製節目,同時毛澤東在牆裡面通過一臺26英吋監視器收看。這樣,再也不會「驚動觀眾」。

1975年初,毛澤東幾乎每天晚上看節目,而且都要看到深夜,中間從不休息,有的戲要連續看4遍。記得有一天已是深夜一兩點鐘了,大家都已經進入了夢鄉,突然一陣哨音把攝製組驚醒,接待處打來電話要求馬上送節目。攝製組像部隊搞緊急集合一樣,大家邊穿衣邊拿劇本邊揉眼睛,跑步來到會議室,為毛錄製電視節目。

2月下旬的一天,攝製組接到通知:毛澤東離開了長沙。攝製組也回到北京,稍事休整之後,馬上又投入了第二階段的工作。這次主要是錄製一批各種藝術形式的短篇精品節目,例如侯寶林的相聲、閔惠芬的二胡、劉德海的琵琶、蔡瑤銑等人的南昆、北昆。

1976年初,攝製組奉命第二次南下長沙:這一次仍然是為毛澤東錄製家鄉戲。所不同的是,1974年他是在長沙看,1976年是在北京看。攝製組每天錄製的節目,都是由第二天的專機送往北京。

這次攝製組以錄製傳統的湘劇、花鼓戲為主,當然也有一些京劇。其中花鼓戲老演員肖重硅,因為毛澤東當時點名要看她主演的《劉海砍樵》,而臨時從某工廠把她請回來表演。

記得大約從5月份開始,北京方面對劇目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要大戲,只錄小戲,不要悲劇,只錄喜劇。攝製組預感或猜測到,可能毛澤東的健康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他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看大作品,也經不住悲劇氛圍的藝術感染。這一階段攝製組錄製的節目以短小的花鼓戲為主,如《討學錢》、《醜人計》、《扯蘿蔔菜》之類。

1976年7月16日,攝製組結束了近兩年的特殊使命,返回北京。一個多月後,毛澤東病亡。

(記者曾書華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