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就夏
《殷本紀》裡有載,伊尹還去夏朝做過官,後來返回到商。說得很簡略:「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複歸於亳。」伊尹離開成湯去夏朝。夏朝的朝政醜惡,又回到了毫。
其實這個過程很漫長,伊尹去為夏朝效力,又回到商成湯身邊,再去、再回、再去、還回……前後五次。孟子在《告子下》中說:「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夏商時期的國家結構,是以一國統領萬國,諸侯管理自己的國家,同時也可以到中央機構任職,商族的先公們,冥就是為朝廷治水殉職的,相土也是夏朝的重要官員,擔任的是武官。
伊尹被借調給夏朝臨時幹點什麼公事、成湯把他引薦給夏桀擔任什麼公共職務,都有可能,他在夏桀和成湯之間來回了五次。
伊尹側身畫像(公有領域)
伊尹的五個來回,得到很高的評價,「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汙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處在低下的地位,不用自己的才能去協助身為藩屬討伐君主之人,這是伯夷;五次效力於湯,五次效力於桀,這是伊尹;不厭棄不聖明的君主,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是柳下惠。三個人的做法不相同,大方向是一致的。怎麼一致呢?那就是仁。君子做事只要合乎仁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相同呢? 以上是孟子的看法。
「伊尹憂天下之不治,調和五味,負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湯,將欲以濁為清,以危為寧也。」伊尹憂慮天下沒有安定,才調和五味,背著鍋和切菜板而行,五次為桀效力,五次為成湯效力,是想要使天下由濁變清,由危變安啊!這是《淮南子‧泰族訓》裡的說法。
有一個叫做柳宗元的,是唐朝的文學大家,專門寫過一篇《伊尹五就桀贊》:
伊尹是聖人,聖人的心在於天下,而不在於夏或是商,對天下眾生是一視同仁的。他說:「誰能聽從我的話?聽從的可以成為堯舜,而我就是要使堯舜的子民獲得新生。」退下又想:成湯當然是仁君,但他的成功要慢;桀誠然不是仁君,但只要願意聽我的勸諫就可以早日行仁政於天下。於是就去為桀效力。桀竟不聽從他的話,只好回到成湯處來。既而又想:還有十分之一的希望嗎?應該讓桀早日接受我的良策。於是又去桀那裡。桀不聽從,又回來成湯這裡。就這樣從十分之一的希望,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希望。幾次去桀那裡,桀全不聽從他的勸諫,最終為成湯做丞相而伐桀。
中心意思就是伊尹的偉大之處,莫過於五次為夏桀效力。最後連萬分之一的希望也沒有了才放棄。聖賢之人胸懷坦蕩、大公無私,既是為湯,也是為桀,更為天下的蒼生。
伊尹在夏桀那裡曾經擔任過什麼職務?至少是夏桀身邊的高官。因為他還能和夏桀一起喝酒,還想勸諫夏桀。
《帝王世系》中有這樣的記載:「伊尹舉觴造桀,諫曰,君王不聽群臣之言,亡無日矣,桀聞析然,啞然笑曰,子又妖言矣,天之有日,由吾之有民,日亡吾乃亡也。」伊尹舉杯向著夏桀,進諫說:「君王不聽臣子們的意見,亡國的日子不遠了。「夏桀聽了完全不當一回事,啞然失笑說,「你又來妖言惑眾了,天上有太陽,就像我有子民,太陽亡我才能亡。」
跟昏庸至此的君主相處,伊尹確實不容易,《史記》上說伊尹從夏桀那裡回到亳地。他從城北門進,遇到女鳩、女房兩個人,他就寫下了《女鳩》、《女房》。據說女鳩、女房都是成湯的大臣,老友相見心情很好吧?可惜這兩篇文章都佚失了,也找不到女鳩、女房的史料了。想來那文章一定很有意思。
湯承大命
伊尹的不容易不僅在夏桀這邊,也在成湯那邊。
雖然伊尹「格於皇天」而來「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效力於成湯並且勸說成湯征伐夏桀救助萬民,但是成湯並不接受。
韓非子曾經為伊尹的辛苦發過一些感慨,他在《難言》中說:「上古有湯, 至聖也; 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 然且七十說而不受。」成湯最為聖明,伊尹最為智慧,然而最有智慧的向最聖明的進言,說了七十次而不被接受。
原因其實簡單,一個捕鳥都希望鳥兒們自投羅網的人,怎麼能想像自己去征伐君王取而代之的場面呢。
何況古人都明白君權神授,君主和臣子是不一樣的。君臣之道,臣下應當全力效忠,君王有失可以進諫,如果對天子用武力的話,就不是為臣之義了。
成湯半身畫像(公有領域)
然而上天有特殊的安排,成湯東行到洛水,祭拜堯帝設在那裡的祭壇時,發生了一件事。
《尚書‧中候》說,商湯將祭祀用的玉璧沉下洛水,侍立在一旁,就看見黃魚雙雙跳躍,黑鳥隨魚停在祭壇上,然後化成黑玉,玉上紅色的字說:「玄色的精靈天乙承受神賜給的符,命令你征伐戰勝夏桀。三年以後,天下統一。」
古籍的記錄有所不同,《宋書‧符瑞志》說:出水的是黑色的龜,龜背上刻有赤色的字。
細節不同,指向一致:天命昭示,成湯要征伐夏桀,還要得勝,還得統領天下。這就是「湯革夏命」的原義了:上天(帝)昭示商湯順天命(安排)取代夏桀,開啟有商一朝。
順便再多說一句:現代人對古代史料中的有關異象的記載讀不懂,還用現在很有限的科學觀念去判斷和錯解,乃至簡單否定,是很不可取的。其實幾乎每個人,在生命過程中,在那些為數不多的關鍵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無法解釋的際遇。理性善良的人會感恩於懷或引以為戒,愚頑不化的人會一笑了之甚至心生怨懟。回頭看看歷史,所有的境況在古人那裡已經演了無數遍了。
「以史為鑑」這句話大家都熟悉得很,就是不太會「鑑」或不真的想「鑑」。夏桀不「鑑」,亡了。成湯「鑑」了,興了。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也不很複雜。
從孔甲開始,上天給了夏朝很多的警誡和時間,如果夏桀能夠重修德政,歷史也許會改寫。
不過沒有,夏朝在末路上回不來了。
成湯得知忠直的關龍逢被夏桀殺了,就派人去弔喪。桀王因此大怒,把成湯也抓了起來,囚禁在夏台。
不過很難找出成湯這個人的過錯,時間不長,夏桀就將湯釋放回商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出旁人意外,「諸侯由是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成湯出了監獄,一天就有五百個諸侯到湯那裡去任職,哪有那麼多職位?但是去看望他並表示歸附的「小邦」絡繹不絕是肯定的,一天沒有五百個,幾天就有五百個了。
古人常用「三」表多, 「七十」表很多,成湯「有天下」用了好些年,伊尹勸說成湯的次數也不是來自於統計,上文的「五百國」,同理。
成事在天,再壞的事到了成湯那裡,也變好事。
在夏朝的諸侯裡,成湯本來就擁有特殊的地位──「夏方伯」,有權不請示夏王而懲戒其它國家。
天命難違,雖然有心理障礙,成湯還是出馬了,其實這時他已經是一個老人。後來他在伐桀前夕的《湯誓》中說:「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夏氏有罪,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征伐他。
上帝是誰?主宰一切的神。
參考文獻:
1.《孟子‧告子下》
2.《淮南子‧泰族訓》
3.《伊尹五就桀贊》
4.《史記‧殷本紀》
5.《尚書‧君爽》
6.《孟子‧萬章上》
7.《韓非子‧難言》
8.《尚書‧中候》
9.《宋書‧符瑞志》
10.《淮南子‧說林》
11.《帝王世系》
神傳文化之中國歷史研究組
反饋信箱:zglszs@feitiancollege.org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