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張自忠威名遠揚 大陸兒孫卻不敢祭祀

Facebook

【新唐人2017年06月22日訊】岳飛言:「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抗日英雄張自忠將軍踐行了這一名言。1940年5月16日,原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他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五十餘國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

張自忠(1891-1940),號藎忱,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元村,自小接受儒學熏陶,進私塾學堂,學習四書五經。忠、孝、仁、義的傳統道德觀念在張自忠的內心深深紮下了根。

張自忠年輕時就讀天津法政學堂,期間曾秘密加入同盟會,而後投筆從戎,進入馮玉祥部西北軍,參加北伐諸戰役,以功累升排,連,營,團長,西北軍校校長等職。

治軍嚴厲的張自忠,凡士兵如嚴重違紀,必打軍棍,但卻又主張「八不打」:

一、官長生氣時,不許打

二、士兵勞碌太過時,不許打

三、對新兵,不許打

四、初次犯過者,不許打

五、有病者,不許打

六、天氣過熱過冷時,不許打

七、飽飯後及飢餓時,不許打

八、哀愁落淚時,不許打

以此可見他帶兵除了嚴以外還兼具仁愛。此外,張自忠無論身處多高位階總是與士兵吃一樣伙食,也和士兵們一起工作,因而所有的官兵都願和他生死與共。

喜峰口大捷 震驚中外

日軍侵華後,原馮玉祥西北軍受到中央改編為29軍,以宋哲元為軍長,張自忠為下轄的第38師師長。29軍剛組成不久,即奉命調駐平津,負責河北省防務,之後遇上日軍進犯。

當時,張自忠及旅長趙登禹率領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在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勛章,其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盧溝橋事變暴發後,29軍撤出北平,張自忠奉命留平緩衝,與日本人週旋以增加國軍的準備時間,而後日軍全面進犯東北,張自忠見留在北平已無必要,乃設計脫險。

1938年春,中央任命張自忠為59軍軍長,返回部隊那天,他對部眾宣示:「今天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戰死的地方。」全體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聲。

在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59軍與號稱「鐵軍」的日軍阪垣師團鏖戰7晝夜,日軍傷亡3千餘人,阪垣羞於敗績,幾欲自殺,59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在隨後的徐州突圍、潢川會戰、武漢突圍、長壽店戰役、隨棗戰役、襄樊會戰等戰役中,張自忠率部屢克勁敵,捷報頻傳,多次受到國民政府通令嘉獎,張部被稱為「最優部隊」,其防區被譽為「模範戰場」,老百姓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張自忠本人也成為日軍聞名生畏的抗日名將。

由於戰功卓著,張自忠於1938年10月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駐防襄樊一帶,成為第五戰區機動部隊。

1939年3月,日軍進攻鄂西,進犯隨縣、棗陽,張自忠再次親自率領兩軍團渡海迎戰,大破日軍,擊斃擊傷敵軍超過13000人,再為抗戰史上寫下了「鄂北大捷」,在此戰役張將軍以一對十,竟奏大功。

以身殉國 日軍感動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張自忠作為集團軍總司令,本來可以不必親自率領部隊出擊作戰,但他不顧部下的再三勸阻,堅持由副總司令兼77軍軍長馮治安留守。

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隨後,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日軍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軍隊為何這樣能戰。

日軍後來聽說是張自忠親自率領的部隊,立即大量增兵,企圖消滅這支中國勁旅。5月15日,日軍一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張自忠率領的部隊實行夾擊。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猛攻。一晝夜發動九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戰況空前激烈。

5月16日一天之內,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二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八人。他掏出筆向戰區司令部寫下最後近百字的報告,交給馬孝堂時說:「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稍後,張自忠腰部又被機槍子彈擊中,他臥倒在地浴血奮戰最後壯烈犧牲。這一仗,張將軍不幸戰死。

張自忠戰死後,日本人發現張將軍遺體,審認無訛,一起膜拜,用上好棺木盛殮,並豎木牌。並全軍向他行禮,甚至在他的遺體運回後方之時,日軍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軍的空襲一日,避免傷到張自忠的忠骸。可見,張自忠將軍在對日抗戰所展現軍人武德,連當時崇尚軍國主義的日軍都為之感動。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介石特親臨迎靈致祭,撫棺痛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表揚。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張自忠生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中共批張自忠軍閥 兒孫不敢祭祀

自張自忠將軍犧牲後,張自忠的長子張廉珍每週日早上九點,都會帶著全家人,面對父親的遺像,誦讀家訓三次,並默思十分鐘。家訓有三句話,「祖祖孫孫莫忘七七。祖祖孫孫莫忘五一六。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個儀式持續10年之久,但在中共建政後,張自忠的兒孫再不敢祭祀他。

張自忠的女兒張廉雲在家排行老三,張廉雲的長子車晴說,中共建政後,上一輩幾乎都停止了對張自忠的紀念活動,當時他們認為,「在外界看來,家裡有個國民黨軍官的長輩,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

張廉雲第一次正式填寫登記表時,讓她在家庭出身一欄中填寫「軍閥」二字。張廉雲對家人說,「從小我就會唱『打倒列強,除軍閥』這支歌,而現在父親也列入軍閥之列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廉雲只能服從。

儘管張廉雲這輩人小心謹慎,但還是沒有躲過「文革」的厄運。文革期間,張廉珍的家被抄了四次,患有高血壓的他沒有熬過「文革」,於1968年去世了。張廉雲也被剃了陰陽頭遊街。

張自明是張自忠最密切的兄弟,張自忠犧牲以後,張自明一直在整理張自忠的歷史資料。1943年,張自明到張自忠犧牲的宜城長山走訪,在老鄉的帶領下,他找到張自忠犧牲的地方,撿了兩塊石頭,打磨以後,刻上了「血石」兩個字,以此作為紀念。

文革時張自明被批鬥,他在東四十條的住宅被沒收,自己住進了一個不足二十平米的小房子裡。待張廉珍的兒子張慶安趕到小屋後,張自明慌慌張張地從角落拿出一個舊皮箱,告訴他,「這是你爺爺的材料,現在只有你來繼承了,帶上它,今晚就離開北京。」

當晚,張慶安踩著結冰的路面,緊緊抱著那個皮箱就奔向了火車站。他回憶說,當時火車上到處是來北京串聯的紅衛兵,一路上,緊緊抱著皮箱,不敢和周圍的乘客搭話,甚至不敢和別人對視。

張廉珍的另一個兒子張慶成當時在成都,距離重慶較近,1967年,有一次出差,他偷偷跑到張自忠墓,看到祖父的墓碑已經被推倒,斜倚在香台上,墓周圍長滿了荒草。張慶成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幾個兄弟。張慶安知道以後,就找機會到了重慶,第一次跪在祖父墓前長長地哭了一次。他還記得「怕人聽到,聲音很小」。那哭聲,像連串的咳嗽聲。

張廉珍共有七個孩子,慶宜、慶安、慶隆、紀祖、慶範、慶成、慶新。「因為這段經歷,有幾個兄弟就去了國外。」張慶安說。幾個兄弟中,老三加入了美國軍籍,老五在紐約也是終身教授,老七老四成了老闆,「我們都沒有給祖父丟人。」

上世紀80年代,張慶安把當年從七叔祖張自明手裡接過的珍貴史料,全都捐給了軍事博物館。

1980年,湖北宜城率先掀起了紀念張自忠的活動,張廉雲在朋友的建議下,為父親申請烈士證明書。拿到烈士證明書以後,張廉雲向北京市委統戰部提出申請,變更自己的家庭出身時,她還有些慌亂,她小心翼翼地問兒子車晴,「家庭出身如何寫?」

(記者羅婷婷報導/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