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節要「驅五毒」?

Facebook

端午節,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慶,當日有許多民間習俗活動,除了划龍舟、包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還有插艾葉、菖蒲,掛鍾馗像,戴香包,喝雄黃酒等驅邪避疫的民俗活動。

此外,端午節還有一項特別的傳統習俗,就是「驅五毒」。五毒,是指古人心目中五種毒性最強的動物,一般是指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等動物合稱。但壁虎並非毒物,故也有一說以蜘蛛取代壁虎。



五毒圖(網路圖片)

那麼,為甚麼端午節要「驅五毒」呢?

每年到了黃曆五月,正是春夏之交,草長蟲鳴,群蠅飛動,天氣逐漸變熱,又遇梅雨季濕氣重,瘴癘之氣驟增,瘟疫開始流行,而蛇、蠍、蜈蚣等生長於潮濕陰暗環境的毒物,也開始活躍起來。這種氣候,容易使人感覺不舒服,也易滋生各種致病的細菌,使人生病。

所以,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中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及《太平御覽‧卷二二》引漢朝董勳《問禮俗》曰︰「五月俗稱惡月。俗多六齋放生。」

因此,五月不僅是毒月,五日又被認為是惡月之最。傳說五月五日這天邪祟當道,五毒並出,禁忌也多,除了忌「曝床薦席、蓋房子」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就是不養育五月所生的孩子。

據《史記‧孟嘗君列傳》上載,以好養賢士而聞名的孟嘗君,出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令其母不要養活他,因為當時傳說,五月生的孩子,長大了身高與門戶一樣,會害父害母。

另東晉名將王鎮惡也是五月五日出生,被視為不祥,家人原想過繼他人,但祖父留下他並取名鎮惡,取鎮住惡運之意。此外,宋徽宗趙佶亦五月五日生,從小被寄養於宮外。

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視五月為惡月,五日更是惡月中不吉利的日子,而五月正值炎熱悶濕的盛夏時節,故民間有句俗諺︰「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因此端午節這天,五毒出沒居室,影響人的身體及生活起居,所以要採取避毒、驅毒的措施,才能驅除病害。

據唐朝段成式撰《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唐朝時有掛「五時圖」的習俗,就是在紙上繪上蛇、蠍、蜈蚣、蟾蜍、蜥蝪,也叫「五毒符」。相傳這五種毒物必須同時並存,才不會彼此攻擊,方能和平共處。因此,掛五時圖就能防止毒蟲作祟。

在民間人們一般會在屋中貼五毒圖,用紅紙畫上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分別刺在五毒上,意謂五種毒物已被刺死,不能再危害人了。



剪紙五毒圖(網路圖片)


有的地方會在家中的門、牆、窗、炕上,貼上用紅字剪的蛇、蠍、蜈蚣、蟾蜍、壁虎的圖像,稱為「剪五毒」。還有吃五毒餅的習俗,就是將刻有五毒動物圖像的印子,蓋在餅上,共有五種不同顏色的餅,有吃掉五毒,使其不再毒害人之意。

民間還有用雄黃在小兒額頭上畫「王」字的習俗,一是可驅避毒蟲,二是借猛虎鎮邪(王字似老虎額紋,虎為獸中之王,以之代虎)。有的地方,小孩要帶繡有五毒圖的「五毒兜」,表示以毒攻毒,驅五毒、保健康。

所以,端午節除了祭祀、紀念外,驅五毒、防瘟疫也成了重要活動。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曉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