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7年04月05日訊】河北建立雄安新區的消息傳出後,這個不起眼的荒蕪之地瞬間映入全國人眼簾。炒房客也隨之蜂擁而至。而新區內全華北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澱,也再次引起關注。一度有「華北明珠」或「華北之腎」的白洋澱,目前已成了一個生態災難。
雄安新區規畫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這三縣都環繞白洋澱。白洋澱是中國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位於河北省中部,大部分位於保定市安新縣境內。有大小澱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澱較大,總稱白洋澱。
陸媒報導,河北安新縣宣佈納入雄安新區後,當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白洋澱湖泊,近日迎來成千上萬的遊客。有遊客表示擔心雄安新區設立,白洋澱將發生巨變,故特意前來拍下當前白洋澱的風光,做個歷史的見證者。
自從9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種種複雜因素,已經使得面積達到366平方公里而一度有「華北明珠」或「華北之腎」的白洋澱,成為了一個生態災難。中共當局治理白洋澱已經20多年,但對嚴重的汙染問題,仍然是一籌莫展。
財新網在有關雄安新區的報導中,特別重提10年前白洋澱觸目驚心的汙染及死魚滿佈湖泊的報導,似乎是提醒政府在發展雄安新區時,不要忘記對付這個環保災難。
據新華社今年年初報導,河北保定市將投資近246億元人民幣,用於改善白洋澱的生態環境。
報導聲稱,由於白洋澱湖泊生物結構的破壞和食物鏈的斷裂,造成了草型湖泊水體日益惡化,湖泊生態系統功能也逐步退化,這將不利於平衡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
早在2005年底,保定市和亞洲開發銀行簽訂了一項貸款9600萬美元協議。這個總投資超過80億人民幣的規劃,更被當時傳媒形容為治理白洋澱的最後一把鑰匙。
不過,當局如何「痛下決心」,白洋澱的生態問題依然是越治理越嚴重。從2000年開始,白洋澱死魚事件頻頻見諸報端。
陸媒報導,2016年8月,白洋澱上游百畝養魚場水質突變黑臭,六萬多斤大魚死亡。(網路圖片)
根據財新網2006年的報導,白洋澱的安新縣端村鎮河南村,湖水呈墨色,每隔數米,就可以看見數百條銀白色的死魚漂浮在黝黑的湖面上。湖面上,漁民撐船的暗影穿梭往來。「早上4點開始撈魚。死魚一浮出水面就要趕緊打撈,否則就沉到水底,整個白洋澱都會發臭。」漁民馮永祥對記者嘆息道。
報導指,從2006年初,白洋澱遭到嚴重的水汙染侵襲,死魚隨處可見。其中,以保定地區的安新縣和滄州地區的任丘市損失最為慘重。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氣候乾旱、上游斷流、大量水庫修建、上游和周邊城鎮工業的興起等等,諸種複合因素,使得白洋澱陷入了持續十餘年的乾澱和汙染的惡性循環。
據財新網的調查顯示,白洋澱汙染的成因遠較官方公佈的情況更為複雜。
「補水,關廠,撤人,以前也是這麼乾的,但水還是越來越黑,魚還是越死越多。」一位漁民一臉漠然地對財新網記者喟嘆:「白洋澱已經完了。」
中共是中國生態危機的根源
大紀元社論《九評共產黨》指,中國社會面臨著政治、經濟、生態等多方面的問題和危機,究其造成問題和危機的根源,主要是共產黨的因素。
中共建政以來,大肆開墾不適宜耕種的山地和草原,填平中國江河湖海。其結果就是,中國自然生態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海河、黃河斷流,淮河、長江的汙染,把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血脈徹底切斷,甘肅、青海、內蒙、新疆草原消失,滾滾黃沙撲向中原大地。
中共以戰天斗地的姿態,對大地肆意搜刮掠奪,任行欺壓搾取,逆天地而行,最後必然受到天地以及自然規律的懲罰。
而江澤民執政時期,一味追求GDP「高增長」,將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推到又一個高潮。
據《江澤民其人》一書稱,江澤民的經濟發展策略,實質上就是一切以GDP(國內生產總值)為中心。江以單純的GDP高速增長標榜自己的「政績」,同時也用GDP增長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指標。
然而絕大多數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本身對於廢棄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如果因為現在不合理的發展而造成對生態環境的災難性掠奪和破壞,從而毀滅了未來的民族生存資源,那麼這樣的發展其實是對整個民族犯罪。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江澤民時代以GDP為中心的片面「經濟增長」就是一種犯罪——中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幾乎是不可逆轉的根本性破壞。
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指出,據世界銀行測算,1995年中國空氣和水汙染造成的損失佔當年GDP的8%;據中國科學院測算,2003年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GDP的15%。
《真實的江澤民》一書指出,與「血汗工廠」一樣,環境汙染是「中國經濟奇蹟」背後的一大「奇妙」支柱。為證實其執政的合法性,中共片面的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中國為此將付出幾代(甚至更多代)人的環境代價。這就是真實的中共,為其私利而不惜犧牲十幾億人民的福祉。
(記者雲濤綜合報導/責任編輯: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