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歸國執教清華 國學大師吳宓命多舛

Facebook

【新唐人2017年02月17日訊】吳宓年幼留學美國,學成後執教清華大學,籌建國學研究院並擔任主任,更招募來民國最著名的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然而如此一位卓越的國學大師,錢鐘書的師長,中老年的命運卻多舛。

「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

1894年出生的吳宓,17歲時進入清華學堂,之後赴美留學,攻讀西洋文學。先後在維珍尼亞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獲碩士學位,其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進行過深入的研究,有不少論著。

吳宓在1921年回國後,先後在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東北大學任教,講授世界文學史等課程。其雖然以介紹西洋文學為主,但他仍主張維持中國文化遺產的應有價值,並抨擊新體自由詩。

後來,吳宓又來到清華大學外文系任教,錢鍾書即是其得意門生,被中共拔高的季羨林也是他的學生。他在清華最大的貢獻是參與籌建了清華國學研究院,並擔任主任,更為叫絕的是,他居然請來了民國最為著名的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大導師任教。可以說,沒有四大導師,則國學院有名無實。正如王國維到清華後曾對吳宓所言:「我本不願意到清華任教,但見你執禮甚恭,大受感動,所以才受聘。」

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後,吳宓於其靈前自誓云:「今敢誓於王先生之靈,他年苟不能實行所志而淟忍以沒,或為中國文化道德禮教之敵所逼迫、義無苟全者,則必當效王先生之行事,從容就死,惟王先生實冥鑒之。」以後數十年,吳宓始終以此精神貫之。

在清華期間,吳宓被視為「清華的一個精神力量」。這不僅是由於其巨大的感召力、人格魅力,頗有君子風範,也在於其身為老師的一絲不苟。據說吳宓記憶力驚人,他自謂:「宓教課多憑記憶,不恃書冊,即有檢閱,可向圖書館查閱,無須購置也。」



著名
國學大師吳宓。(網絡圖片)

1923年,《清華週刊》中有篇文章述及吳宓授課:預先寫大綱於黑板,待到開講,則不看書本、筆記,滔滔不絕,井井有條。

清華學生溫源寧在《吳宓先生》中說:「作為老師,除了缺乏感染力之處,吳先生可說是十全十美。他嚴守時刻,像一座鐘,講課勤勤懇懇,像個苦力。別人有所引證,總是打開書本念原文,他呢,不管引文多麼長,老是背誦。無論講解什麼問題,他跟練兵中士一樣,講得有條有理,第一點這樣,第二點那樣。枯燥,間或有之,但絕非不得要領。有些老師無所不談,卻不發任何議論,吳先生則直抒己見,言之有物:也可能說錯了,然而,至少並非虛誇。他概不模稜兩可,總是斬釘截鐵。換句話說,他不怕直言對自己有什麼牽累。在事實根據方面,尤其是見於各種百科全書和參考書的事實,他是無可指摘的,只在解釋和鑑賞的問題上你還可以跟他爭論。」

吳宓的學生卓有成就者中有錢鍾書、曹禺、呂叔湘、李賦寧……西方語言文學大師李賦寧如此回憶吳宓:「先生寫漢字,從不寫簡筆字,字體總是正楷,端莊方正,一絲不苟。這種嚴謹的學風薰陶了我,使我終生受益匪淺。先生講課內容充實,條理清楚,從無一句廢話。先生對教學極端認真負責,每堂課必早到教室十分鐘,擦好黑板,做好上課的準備。先生上課從不缺課,也從不早退。先生每問必答,熱情、嚴肅對待學生的問題,耐心解答,循循善誘,啟發學生自己解答問題。先生批改學生的作業更是細心、認真,圈點學生寫的好句子和精采的地方,並寫出具體的評語,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不斷進步。」

而西南聯大時任西南聯大外文系主任的吳宓在眾人眼中的印象是:身穿一襲洗得已泛白的灰布長袍,一手拎布包袱,一手策杖,冬日頭戴一頂土棉紗睡帽。上講台第一件事打開包袱取出墨盒和一紅一黑兩支毛筆。他的英語講義也用毛筆書寫。漢字是蠅頭小楷,英文的大體是印刷體,重要之處,還用紅筆打上圓點、波浪線或直線以示區別。其講義也是「百衲本」,信封、購物的包裝紙,也有連史紙或毛邊紙裁下的邊角料。

吳宓非常樂於助人,他說:「宓就是樂於助人,並無其它目地,亦不望人報答。」如20世紀30年代,吳宓的一位學生要去美國留學,但費用不足,吳宓慷慨解囊,資助300元,助其成行,並再三聲明,不用償還。

然而,吳宓自己卻在生活上節儉自律,不吸煙不喝酒,平常亦粗茶淡飯。他的講課筆記及幾十年的日記本,大多寫在撿來的煙盒上,一頂蚊帳自1938年一直用到「文革」,用了將近40年。

抗戰勝利後,吳宓在輾轉幾所大學後,最後落腳重慶,在相輝學院任教授,兼任北碚勉仁學院文學教授。他因對中共缺乏基本的認知,拒絕了國民政府教育部和海外大學的多次邀請。中共占領大陸後,兩所學院被合併,吳宓隨校合併進入西南師範學院任教。從此開始了其虎落平陽任人欺的命運。



著名國學大師吳宓。(網絡圖片)

與陳寅恪的友誼

1919年,吳宓與陳寅恪在哈佛大學一見如故,經常相偕散步於查理士河畔。

當時,吳宓驚其博學,服其卓識,並給國內朋友寫信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並多次說,「陳寅恪雖係吾友而實吾師,歷年所以啟迪予者良多。」

1925年,吳宓擔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主任,第一件要做的便是聘請陳寅恪為「導師」。此後兩人共事於清華,朝夕往還,吟詩唱和。



著名國學大師吳宓晚年照片。(網絡圖片)

反右、文革中被辱

中共建政後不久,為了消滅有獨立思想的知識分子,中共開展了「思想改造運動」。1952 年5月5日晚上,當吳宓得知,「思想改造運動」即將啟幕,學生將督促教師的改造,「深為警懼」,連電影都沒有心思看就去睡了。第二天,文教部派人進駐他所在的西南師範學院,專辦教師思想改造的事。因為聽說北京對梁漱溟、張東蓀、趙紫宸等人「嚴行評判,加重其罪名」,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岌岌可危,「心殊憂懼,恐將不免一死,戀愛結婚更不敢言矣」。(見《吳宓日記》)

由於朝鮮戰爭,中共暫時停止了對知識分子的「改造」。不過,中共幾年後又掀起了另一場運動。

1957年「反右」期間,吳宓因評論簡體字的不當與不便被打成了右派。文革時更是因此被批鬥、毆打、羞辱,並被冠以「反動學術權威、買辦文人、封建走狗、蔣介石文化打手、美帝國主義幫凶」等帽子,被下放到了四川梁平縣勞動改造。他的三個女兒也和他斷絕了關係。

曾聆聽過其教誨的學生李永暉在《我所知道的吳宓先生》中描述了1966年夏天他親見的一些「批判」場景:一是「群醜亮相」,即將包括吳宓在內的全院數十個「走資派」和「牛鬼蛇神」弄到網球場掛黑牌、戴高帽,「坐噴氣式飛機」,讓烈日暴曬,一個個被折騰得氣喘吁吁,滿頭大汗,苦不堪言。

二是遊街示眾,即押著包括吳宓在內的全院數十個掛著黑牌、被打入另冊的「黑幫分子」到北碚遊街,進行人格侮辱,如若哪個不低頭或走得慢了點,就被呵斥甚至挨打。

三是「開小灶」,即在大禮堂單獨批判吳宓。儘管場內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先生總是埋著頭,眯著眼,一聲不吭。一位「小將」見先生如此「頑固」,便氣急敗壞地衝上台,揮起皮帶朝他頭上一陣猛抽。他痛苦地用雙手捂住頭頂,看著這位「小將」說:「同學,別打了,已經流血了。」於是幾位「小將」一擁而上,在一片口號聲中將先生拖下台,弄到學校衛生科去包紮。李永暉目睹先生慘遭毒打,「我不忍心看下去,心頭十分難過」。

而在另一次批鬥中,紅衛兵命令吳宓跪在毛像前認罪。他不跪。被紅小將猛踢後腿才跪下,但腿骨折斷,接著紅衛兵左右兩邊揪他耳朵,不斷扭擰,使他痛徹心肺、兩耳欲斷,最後則被紅衛兵一腳踢翻在地,昏死過去。

在又一次批鬥中,他被架上高台示眾,不免頭暈眼花直打哆嗦,因他走得慢了,架他的人立時將他推倒,吳宓由此摔斷了腿。腿傷稍好,即令打掃廁所。後來他的一隻眼睛也失明了。

1974年,他的堂妹到重慶探望生活不能自理的吳宓,發現屋子裡根本沒什麼家具,床上的被褥單薄,布證、棉花票一樣也沒有,一件藍布面的棉襖勉強能穿,上面有三十六處縫補。他遂被接回陝西涇陽老家,當時吳宓所有的積蓄,是枕頭下的七分硬幣。在老家養病的一年裡,每次吃飯,眼盲斷腿的吳宓都要問:「還要請示嗎?」

1978年,吳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這位著名的老教授不斷地低聲喊道:「我是吳宓教授,給我水喝!……給我飯吃,我是吳宓教授!……我是吳宓教授,給我開燈!……」

一個熱誠率真、正直不阿的學者和詩人,就這樣在自己深深眷戀的國家中被扼殺。其弟子趙瑞蕻在其去世後,用一百多年前左拉的名言「我控訴!」來為吳宓招魂。若地下有知,吳宓究竟會控訴誰呢?



著名國學大師吳宓。(網絡圖片)

(責任編輯:任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