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山:美國轉向的必然性

Facebook

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最重要的一項誓言旦旦,就是要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特朗普認為,現行國際貿易對美國不公平,他發誓改變這一現狀,即使要重新架構世界貿易組織也在所不惜。主流媒體和大企業認為,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政策的改變。其它國家,尤其是亞太國家對此更是持批評態度。

我認為,美國必然要謀求對現行國際貿易體制進行「改革」,否則美國人會退回去八十年前的孤立主義。

2015年,美國在國際貿易上的逆差為5,396億美元,對亞洲更達5,49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3,671億美元、日本689億、韓國283億、印度233億、臺灣150億、泰國174億、馬來西亞217億、印尼124億。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佔了美國對全球貿易逆差的68%,對亞洲的逆差更超過對全球的逆差。過去二三十年來,這樣的趨勢基本如此,可以清楚地說明美國經濟到底出現了甚麼問題。

人類財富的大轉換,其實只有兩個方式,第一是戰爭掠奪,第二就是貿易差。十四世紀西班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清代中期之後,因為鴉片的介入,中國對外貿易轉順差為逆差,經濟實力隨後一百年直線下降。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率先復甦,靠的是全面進入美國市場,形成所謂的日本模式,也稱東亞模式的發展方式。隨後四小龍、東南亞,最後是中國大陸全部都走上同樣的致富模式。其中,對中國更是最為明顯。以美元計算,2015年中國GDP約10萬億美元,其中對美貿易就有6千億,佔了中國GDP的6%,中國獲得的順差,佔中國GDP的3.67%。其數字不可謂不驚人。

問題是,中國對美國商品全面進入仍然有非常大的限制,金融及服務如此,文化產品如此,普通商品更是如此,不但有所謂法規規定,也有各種地方政策,而且美國企業在面對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也無法尋求司法解決。即使是中國最需要而且美國企業最強大的科技行業,中國政府也會硬性要求以核心技術交換市場進入。

確實,過去很多亞太國家都對美國做過類似的事情,但那些是小國,美國仍然可以承受,為了地緣政治或其它原因,美國或許可以容納。但是,當面對一個和美國經濟規模類似或接近的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不平衡,美國已經無法承受和忍受。

東盟十加三的亞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被視為可以取代TPP貿易框架。但實際上,RCEP內,誰能夠取代美國,提供如此龐大數量的貿易逆差,任由各國去大賺特賺?

在過去,每次美國人提出貿易赤字問題,中國政府、企業和專家們都會說,這種貿易赤字其實是美國人得益,其一是美國人能買到更便宜商品,其二是大量利潤其實是美國企業獲得。但實際上,企業的國家概念已經非常淡化,美國企業尤其如此,這些企業獲得的利潤是在全球進行資本運作,通常並沒有給美國帶來利益。但美國人卻失去了工作、地方財政、資金和市場。長此下去,美國的衰退必不可免。

正是因為美國必須改變,才有特朗普的當選,才有幾乎所有大企業為之背書的希拉里落選。如果現代國際貿易體系不變,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貿易大國不真正開放國內市場,美國必定會某種程度上走回孤立主義的老路。屆時,對其它國家而言,是福是禍恐怕還難說得緊,要知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都是因為經濟利益的重新切割,因此世界未來的動盪只怕才剛剛開始,而中國恐怕還遠遠未準備好。

──轉自《大紀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