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人民日報又給國人做了碗雞湯

Facebook

正當房價瘋漲,全民炒房,許多國人被攪得心神不寧坐卧不安時,中共頭號黨媒《人民日報》不失時機的給大家端上了一碗熱騰騰的雞湯,一碗2016年度最大最貨真價實的雞湯。

這碗雞湯的名頭叫《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文章從分析房價瘋漲對國人社會心態尤其是價值觀的衝擊說起。

作者開門見山的指出,「高房價對社會心態的最大影響」就在於它「會令奮鬥的價值貶值,解構奮鬥的意義」。

好多年前房價飛漲時,網上就曾流傳過一個段子:一個商人10年前賣房創業,經過10年的艱辛奮鬥,又用賺來的錢把當年賣掉的房子買了回來。作者認為,「這樣一個虛構的故事,用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戳到了現實的痛點:在快速上漲的房價面前,奮鬥者最終又回到了起點。於是,有企業主關廠炒房,直言『開工廠不如買幾套房』;而有房一族則從房價漲幅與工資收入的對比中發現,『房子升值秒殺努力工作』」。事實確乎如此。

接下來,作者對高房價令奮鬥貶值的現象進行了猛烈抨擊。他先是正面肯定了奮鬥的價值,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這句話應該是一個社會最為牢固的共識。只有人們相信奮鬥與勞動,並願意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未來,一個社會才能充滿生機活力。」「當每個人都相信依靠奮鬥能夠改變命運,當每個企業都相信堅持主業才是人間正道,我們這個社會才能釋放更強發展動力、開拓更好發展前景。」

這話錯嗎?沒錯,完全正確!

隨後,作者又對高房價消解奮鬥價值將導致何種後果做了分析。指出,「如果一套房子的升值就能覆蓋奮鬥的努力,甚至成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奮鬥都無法跨越的鴻溝,那麼按照理性選擇的原理,房產投機自會大行其道,而踏踏實實的奮鬥、勤勤懇懇的努力,則會遭到冷落。」「如果公眾把更多精力放在房地產投機的短期收益上,就會擠佔為長期目標努力奮鬥的空間;而如果企業偏離實體經濟的主攻方向,則有可能丟失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最終威脅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

這話有問題嗎?一點問題都沒,同樣百分百正確!

說完了這些,作者再次強調:「無論怎樣,都不應該讓房價消解奮鬥的價值。」誰說不是這樣呢?行文至此,無論是作者提出的觀點還是列舉的事實我認為都沒問題。既然不該讓高房價消解奮鬥的價值,那麼接下來需要追問的當然就是:房價持續瘋漲究竟合不合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讓奮鬥貶值的高房價?面對房價瘋漲全面炒房的現狀我們究竟該怎麼辦?恰恰是作者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讓人大跌眼鏡。

首先,作者對房價持續瘋漲究竟合不合理以及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讓奮鬥貶值的高房價避而不談,只是含糊其辭的說,「房價漲跌有其自身規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也有自身路徑」

接下來開出的處方就更不靠譜了。

一個顯而易見的作者自己也承認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國人之所以不再看好奮鬥的價值,爭先恐後的把努力的方向轉向房產投機,是因為房價不但一直在漲,而且越長越瘋,使得房產的財富效應遠遠超過了奮鬥的財富效應。在這種極不正常的形勢下,如果沒有及時抓住買房的機遇,低收入群體就可能一輩子再也買不起房子,而中產階級改善住房條件的希望則會泡湯。用作者自己的話說,熱衷房產投機並非是人們在沒來由的抽風,恰恰是他們面對房價瘋漲的現實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因此,合乎邏輯的結論應該是,要改變奮鬥被房價消解的現狀首先而且最主要的是應讓瘋漲的房價儘快剎車並回歸到合理的水準。

可作者卻說,「最為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因為房價高企而失去對奮鬥的信仰,相比於房子,我們更應該相信自己的雙手;相比於炒房,我們更應該激發努力奮鬥的士氣。否則,失去奮鬥,擁有再多的房產,我們也將無家可歸。」

這話真叫人看不懂了!明明我們的雙手再怎麼勤勞,創造的財富也趕不上房價的瘋漲;明明我們努力奮鬥的士氣再怎麼高,在高企的房價面前也沒多大用,一言以蔽之,明明奮鬥已經百分百輸給了房價,《人民日報》不去呼籲改變導致房價瘋漲的大環境,把高企的房價降下來,卻要國人憑空堅持「對奮鬥的信仰」,這不是要大家把頭都埋進沙子里做鴕鳥嗎?

同樣讓人看不懂的是,失去了奮鬥,如果有房子,哪怕是套很小的房子,那也是個可以關起門來喘喘氣舔舔傷口的窩,怎麼會無家可歸呢?反之,沒有房子,即便你在奮鬥,奮鬥的士氣很高,許多人不是照舊無家可歸嗎!

在國人對房價瘋漲一片怨聲載道的今天,《人民日報》端出《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這碗雞湯,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以此推卸中共對房價瘋漲應付的責任,把國人對現實的不滿轉移為一種個體的自我調整。其潛台詞無非是想說:「堅持奮鬥吧,不管房價怎麼漲,房子總會有的,即使沒有,你也不會無家可歸。」似乎只要堅持對奮鬥的信仰,房價再怎麼漲都奈何不了國人似的。這樣的文章不是雞湯是什麼?!

試想,如果喝下了這碗雞湯,從此不再把房子放在心上,一門心思去奮鬥,在房價一路高歌下去的未來,等待你的將會是怎樣的下場?

這還用想嗎,無數悲慘的故事就擺在那。

作者提供,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