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漢武帝文采煥然 開創新詩體

Facebook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清代學者趙翼稱漢武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文治方面,漢武帝治下,立樂府,興漢賦,成就漢朝「 一代之文學」 的輝煌。漢武帝本身更是雅好文學,勤於創作,成就斐然可觀,班固用「卓然」、「煥焉」形容漢武帝的文采。中國帝王之有文集即始於漢武帝,現有《漢武帝集》傳世。

才思敏捷的帝王

漢武帝才思敏捷,寫文章下筆即成。據班固《漢武故事》記載:「上少好學,招求天下遺書,上親自省校,使莊助、司馬相如等以類分別之。尤好辭賦,每所行幸及奇獸異物,輒命相如等賦之。上亦自作詩賦數百篇,下筆即成,初不留意。相如作文遲,彌時而後成,上每歎其工妙,謂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遲,可乎?』相如曰:『於臣則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責也。」

上文大意是說,漢武帝少年時期就好學不倦,博覽群書,並渴望讀到更多的書,就下詔搜集散佚在民間的書籍。對於搜集到的書籍,漢武帝親自整理校閱,讓身邊的文學名家莊助、司馬相如等人將書籍按類別編纂好。漢武帝特別喜歡詩賦,每次出外巡行遇到奇珍異獸或新奇的事物就會用詩賦來敘述,所作詩賦有好幾百篇之多。漢武帝寫文章特別快,下筆成文。與漢武帝不同的是,司馬相如寫作非常緩慢,往往要思考很長時間才能寫好一篇文章。漢武帝對司馬相如的構思縝密、意趣精妙讚許有加,就開玩笑說,用我下筆成文的迅捷,交換你的文思遲滯,可不可以?相如回答說,臣下沒有意見,不過不知道陛下同不同意?漢武帝大笑,沒有責怪相如。

漢武帝文采煥焉

漢武帝不僅文治大興,他本人的文采更是值得稱述,歷代多有學者加以讚揚。班固就說漢武帝「號令文章,煥焉可述」。

班固《漢書‧武帝紀》贊語稱:「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這段話是說,西漢承接前世衰敗的歷史遺存,漢高祖結束戰亂,天下歸漢,漢文帝和漢景帝與民休息,致力於國家的修養生息,顧不上考察古代禮儀文化上的事情。漢武帝一即位,就罷黜諸子百家雜說,推獎儒家《易》、《詩》、《書》、《春秋》、《禮》、《樂》等六部經典,聚集海內人才,舉用俊傑之士,和他們共同成就繁榮盛世的大功業。為此,漢武帝興辦太學,改定正朔,修正曆法,調和音律,創作詩樂,施行封禪,禮拜百神,使先王的文化緒統有以承繼,其號令文章,煥然多彩。後世子孫遵行這一方向,有三代之風。像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大略,既不背棄漢文帝、漢景帝的謙恭簡樸,更是一心為老百姓的福祉著想,即使用《詩》《書》中的贊詞來稱頌,也是不過份的。

上文提及漢武帝每次出外巡行遇到奇珍異獸或新奇的事物就會用詩賦來敘述。班固《漢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幾次寫作詩賦的背景與情形。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六月,后土祠旁邊挖出一口寶鼎,漢武帝為此寫了《寶鼎之歌》;同年秋天,有一匹馬在渥窪水中生產,漢武創作《天馬之歌》。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四月,漢武帝前往泰山祭祀,走到一個叫瓠子的地方,黃河即將決口,他命令隨從大臣將軍以下都必須加入搶險行列,背柴禾加固河堤。面對洪水險情,漢武有感而發,寫作《瓠子之歌》;同年六月,甘泉宮內生長出一棵九莖連葉的芝草,他又寫一首《芝房之歌》。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春天,貳師將軍李廣利殺死大宛國王,將繳獲的汗血寶馬獻給朝廷,漢武帝作《西極天馬之歌》。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二月,巡視到東海的時候,獵獲一隻赤色大雁,作《朱雁之歌》。

漢武帝不但善詩,而且善文,以他親筆給李廣回信為例,即可見一斑。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為右北平郡太守。李廣臨行將曾輕侮自己的霸陵尉要到軍中,然後殺死,事後向漢武請罪。漢武看重李廣,不予追究,並親筆回信撫慰。信中旁徵博引,行文恣睢流暢,一氣呵成。書信的結尾處,漢武希望李廣停車於右北平之界,觀賞右北平的春天,詩情畫意,意境高妙。

趙翼《廿二史札記》卷四「漢帝多自作詔」條寫道,「漢詔最可觀,至今猶誦述」,其文辭「可觀」。古今「誦述」的詔書中有的是「天子自作」,他舉的第一個例子就是漢武帝。

昭明太子編輯的《文選》中列有多種文體的作品,其中「詔」一類只收錄兩篇,均為漢武帝的作品。

《漢書‧藝文志》關於賦的記錄中,有「上所自造賦二篇」。唐代學者顏師古認為,這裏所說的「上」,就是漢武帝。宋代學者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卷八寫道,漢武帝的作品,「《外戚傳》有《傷悼李夫人賦》,《文選》有《秋風辭》,《溝洫志》有《瓠子之歌》二章。」

《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漢武帝集》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下》和《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漢武帝集》二卷」,漢武帝這部文集是歷經六七百年仍得以保留的文化精華,彌足珍貴。自先秦至於兩漢諸多帝王,只有漢武帝一人有這樣的榮耀。

《秋風辭》為歷代傳誦,該詩是漢武帝巡行河東(今山西一帶),泛舟於汾河之上,與臣下宴飲,乘興騁懷所作。前三句極寫秋景,文詞溫婉美妙,寫出時令季節。第四句寫出漢武帝渴求賢才(佳人)的願望。第五、六、七句寫出交通工具、地點和歡樂。船至「中流」,衝破遄飛之水,揚起白色波浪,詩情畫意躍然筆端。簫鼓齊鳴,奏著音樂,船夫們搖著槳(棹)、唱著歌,一幅樂舞昇平的景象。第八、九句寫歡樂到了極點,卻急轉直下,感嘆人生短暫,少壯難恃。

漢武帝文采俊茂,《秋風辭》對後世影響巨大。有論者認為,漢武帝的這類作品為後世開創了一種新的詩體。

開創新的詩體

元代學者劉詵《桂隱文集》卷二《夏道存詩序》寫道:「詩之為體」,從《詩經》之後,自李陵、蘇武《送別河梁》至無名氏《十九首》、曹魏六朝、唐代韋莊和柳宗元為一家,稱為「古體」。自漢《柏梁》、《秋風辭》逐漸演進到唐代李白和杜甫為一家,稱為「歌行」。又說,「古體非筆力遒勁高峭不能,歌行非才情浩蕩雄傑不能。」

上面一段文字稱讚漢武帝是「才情浩蕩雄傑」,指出漢武帝的作品是「歌行」詩體的起源。

另有論者認為,七言詩也是源自於漢武帝:「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七言起於漢武《柏梁》詩」。

漢武帝才思敏捷,隨時隨事都可吟詠成章。《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記載,漢武帝思念李夫人,有方士以術招其神魂,漢武帝只能遙望,不能近觀,更加相思悲感,於是吟歎道:「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漢武帝所作《李夫人賦》是中國文學史上悼亡賦的開山鼻祖,其文學史意義不容忽視。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汎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櫂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李夫人賦

美連娟以修嫭兮,命樔絕而不長。飾新官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慘鬱鬱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秋氣憯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遊而出畺。托沈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虖愈庄。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娥揚。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歡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忽遷化而不反兮,魄放逸以飛揚。何靈魄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見。寖淫敞怳,寂兮無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闟茸,將安程兮。方時隆盛,年夭傷兮。弟子增欷,洿沫悵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虛應,亦云己兮。嫶妍太息,嘆稚子兮。懰栗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豈約親兮?既往不來,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宮,不復故庭兮。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馨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