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6月08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眾所周知,胡耀邦和趙紫陽是中共歷任最高領袖中少有的開明領導人。他們二人先後得到鄧小平的重用扶持而登上中共最高權位,卻又先後被鄧小平以及其他中共元老廢黜。中共黨史研究學者高文謙在趙紫陽85歲誕辰前夕,曾撰文深入分析了鄧氏改革與胡、趙二人的改革本質上的區別,以及鄧最終接連兩次廢黜自己推舉上位的接班人的根本原因。
2004年趙紫陽85歲周歲誕辰到來之際,中共黨史研究學者、自由撰稿人高文謙在《北京之春》雜誌上發表了《中國改革的悲劇領袖趙紫陽》一文指出,鄧小平当年主导中国走向改革开放之路,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是爲了維護經過文革浩劫後共產黨危機四伏的統治,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來挽救已走入绝境的社會主義的尝试。所以,他一方面大力推行經濟改革,另一方面却迟迟不进行政治改革,實際上「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雙重角色」。
高文謙認為,胡耀邦、趙紫陽则與鄧小平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雖然也是共產黨體制內的人,但無論是胸襟和視野,還是人格和膽識都更加開闊,是中共黨內真正的改革派。他們「跳出一黨之私的狹隘格局,着眼於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 」。但他們的改革一旦觸及到中共的獨裁政治體制時,不能容忍動搖一黨專政的鄧便「自斷左膀右臂」,接連廢黜了胡耀邦、趙紫陽兩任總書記。這種情況,與當年維新變法觸動到滿清皇族的利益時遭到慈禧太后的鎮壓極其相似。
文章評價說,胡耀邦是中共黨內最後的一個理想主義者,「把民主、自由、公正的理念,視爲終生追求的目標。」他十分了解共產體制的弊端,珍視人道主義原則,積極啓動政治體制的改革。趙紫陽則「更進了一步」,視野開闊,明瞭世界大勢,認同現代文明,是中共黨內具有新思維的領袖人物。他在第一線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探索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發展模式,致力於市場經濟的轉軌和政治制度的改造,引導中國一步步走向世界。
文章分析,雖然是鄧小平一手提拔了趙紫陽,給了他施展身手的舞臺,對趙來說「鄧是有知遇之恩的」。然而,「鄧的專制守舊與趙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兩人之間的合作遲早是要分裂的」。
事实上,赵是被邓的跛脚鸭式的改革牺牲掉的,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仅是赵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共體制下注定的悲剧和不幸。
2014年3月17日歷史學者吳偉在《紐約時報》中文網上發表評論文章,也談到了胡耀邦被鄧小平罷黜的原因。
據吳偉的文章分析,鄧小平的思想脈絡從來都主張要有兩手,「兩手都要硬」。鄧小平的兩手體現在:所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強調中共的一黨專政領導;而堅持改革開放,是因為鄧小平需要靠它來挽救中共。
因此,每當鄧小平感到改革開放威脅到中共的領導地位時,他就會出來大講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而每當他認為改革開放遇到障礙時,他也會出來大講「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
趙紫陽在1996年接受楊繼繩採訪時也提到,1986年下半年,鄧小平曾經多次重提政治體制改革。在當時那種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下,大量有關政改的宣傳激發了知識界和青年學生髮展民主的熱情。
1986年底全國爆發學潮後,學潮中各地學生提出的口號集中在發展社會民主、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利、開放言論自由等政治改革方面,其中也有不少人把矛頭直接指向中共的一黨專制。當時胡耀邦認為學潮並不影響全局形勢或造成國家動亂,因此他並未對學生抗議採取壓制手段。但隨著學潮的蔓延和發展,鄧小平等中共黨內元老開始擔心中國的自由化泛濫,可能動搖中共的領導地位,鄧小平對胡耀邦的不滿也因此與日俱增。
因此,海外有輿論認為,從上述歷史事實看來,鄧小平當年也曾經想要進行政治改革,但中共體制和中共意識形態的嚴重束縛,使他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最終選擇了「保黨」這條死路,最終的結果是鄧不得不接連廢黜他自己一手推上高位的兩個接班人,而學潮帶動的民主思想潮也在中共專制鐵蹄的無情踐踏下一度消亡殆盡。
責任編輯: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