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 航天大國研究阻止措施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5月25日訊】天文學家推測,地球曾經歷過週期性的突發災難,部分是因為大型小行星和彗星撞擊造成。近日,英媒報導稱,航天大國近年來都在採取試探性措施,防止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發生。

英媒BBC發表署名文章稱,大規模行星撞擊地球事件是罕見的,幾百年發生一次,1908年的通古斯(Tunguska)大爆炸,科學家們認為,這次爆炸是一顆隕石在西伯利亞(Siberia)的一個偏遠地區十公里左右的上空發生爆炸。

由於西伯利亞地區廣闊,人口稀少。如有相同大小物體撞上地球,其影響力對於聖彼得堡這樣的大城市而言,相當於受到一個萬噸級的核爆炸當量的衝擊。

2013年的車裡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Chelyabinsk Meteor),發生在俄羅斯西部的一個城市。隕石在30公里高度發生爆炸,導致建築物玻璃破碎,1400多人受傷。

文章稱,這次爆炸相當於500000噸、約30個左右的廣島原子彈的威力,但由於爆炸點較高,並未摧毀太多建築。此類規模的爆炸每年發生三次左右,較常見。

為此,各國政府都在採取試探性措施防止危險撞擊事件。

1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設立了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lanetary Defense Coordination Office),用來作為行星觀測和與各國其他航天機構協調交流的機構,討論如何處理大型隕石與地球的碰撞所產生的問題。

美國宇航局的行星防禦官說:「幾十年以來我們一直在提前預測任何有可能會造成威脅的物體,」一旦確定了危險的小行星位置,應對計劃就會應然而生。

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是一種類似行星檯球的方法,用空間探測器發送一個有分量的物體砸向行星。然後,這顆小行星或將會被推離既定軌道,避免與地球發生碰撞。

歐洲航天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聯合制定了小行星偏移評估任務計劃,一個叫做小行星撞擊任務(AIM),將在2020年底發射,第二個是雙小行星改道測試任務(DART),預計於2021年發射升空。

除了使用撞擊器的方法,科學家們還在行星運行軌道中放入一個大型的航空飛船,並利用兩個飛行物之間的相互引力將其推入一個新的運行軌道。

科學家認為,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飛船抵達行星附近就可以實行,不過,這需要整整四年才能實施一個脫離地球軌道的太空發射任務,此外航天器需要再花一到兩年時間才能抵達相關行星。如果時間不夠的話效果難測。

位於聖塔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物理學家張啟程(Qicheng Zhang)認為,激光可以提供另外一種途徑。

他說,一個一千兆瓦級功率的激光持續運行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將一個80米寬的(264ft)小行星,推離出相當於兩個地球半徑的距離(約8000英里,或12800公里),這樣就足以避免撞擊了。

此外,斯凱萊德大學的馬西米利亞諾。瓦西里(Massimiliano Vasile)提出了距目標一定距離引爆核炸彈的建議。他說,如同激光方法的原理,該計劃將蒸發行星表面物質由此產生助推力,改變行星的運行軌道,如果採用消融的辦法,這樣的辦法效能比很高,」

但是,所有這些方法終將遇到一個共同的障礙——《外層空間條約》,這份1967年的制定的條約禁止在外太空進行核武器試驗,禁止在太空軌道上部署千兆瓦的激光設備。

責任編輯:趙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