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共推簡體字 漢字險被廢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2月27日訊】香港無綫電視最近推出的J5臺,在晚間播放普通話節目並配以簡體字幕,引發爭議,但漢字簡化的爭議由來已久,我們來回顧一下。

香港無綫電視旗下85臺在2月22號改名為「J5」後,當晚黃金時段播出普通話新聞和財經新聞等節目,並提供簡體字幕,引發了又一波簡體字在香港使用的爭議。

但其實圍繞中共對漢字的簡化,多年來許多不同觀點的人士一直髮生著爭論。

中共1956年在大陸開始推行簡體字,和國民政府所推行的「漢字簡化」不同,中共推行簡體字,是「廢除漢字」政策中的一個步驟。

1931年9月26號,蘇聯為推動中國廢除漢字改用拉丁化文字,在海參威舉行「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中共代表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共同草擬「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併發表13條共同宣言,包括批判「中國漢字是古代封建社會的產物」、提出「要根本廢除像形文字,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代替。並反對用像形文字的筆劃來拼音或注音」等。

中共建政後,毛澤東附和斯大林,表示中國文字改革要走拼音方向,並採納吳玉章提議,著手開始廢除漢字。1954年12月改組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直屬於國務院。委員會估計漢字難以在短時間改為拼音文字,中間會有過渡時期,因此在策略上需破壞漢字形體,削弱漢字效用,以簡體字創造漢字內部利於拼音化的條件。

1956年中共國務院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後在1986年修訂。

在中蘇交惡後,中共廢除漢字失去支持,但為響應蘇聯語言國際化而過渡性製造的簡化字獲得保留,《簡化字總表》中的字被定為「規範漢字」,在大陸沿用至今。

習慣了簡體字的人認為它方便書寫,而批評者則指出簡體字破壞了漢字結構,無法讀音和解義。常見的被指責不合理的簡體字包括「親」,「產」,「廠」等等,人們形容簡化後的「親」不見﹔「產」不生,「廠」空空。

台灣心理教育學博士陳彥玲:「隨著文字使用的時間的流轉,時代的變遷,是有一些字體的筆劃被簡化了,但是在那個簡化的過程,基本上並沒有把這個字體本身重要的部件和重要的內涵去除掉。但是當中國國內大面積之前去搞文字改革的時候,它基本上是動了這個東西。」

有研究人士指出,正體字其實並不那麼難學。

台灣漢字工程協會志工陳傑:「筆下面那個『聿』,其實就是一只手抓著一個樹枝,它就是筆的古字。那『書』的話,就是在下面再加上一個曰,把你要講的話用筆把它寫下來,這就是書。『畫』下面是田,在田裡就不叫做寫,它就有規劃跟劃分的意思。那『盡』這個字的造型其實就很容易理解,像你毛筆,當你寫到墨汁沒有的話,就必須要到器皿裡頭去沾墨汁。所以『聿筆盡書畫』是一串字,你只要學會手拿筆這樣,然後一次不到一兩分鐘,你是整串字全部學會。」

簡體字還被批評,造成現代中國人看不懂傳統文化,許多學者都呼籲恢復正體字。

正體字目前主要在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使用,而許多認為簡化字破壞了傳統文化的人,把它形容為「殘體字」。

採訪/陳漢 編輯/尚燕 後製/陳建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