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 有美麗的傳說和習俗

Facebook

「逛燈會,猜燈謎,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佳節合家歡,大年小年全過了。」元宵佳節過後,一年一度的新年節慶活動就結束了。元宵節始於東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留下了不少傳說和習俗。

元宵節的來歷

「元」是元月,即正月;「宵」為夜晚。正月十五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古人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為何要燃燈?民間有幾個不同的傳說。

一種說法是,漢明帝劉庄信奉佛教,而佛教盛傳正月十五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於是,他下令皇宮寺廟、民間百姓要在正月十五這天「點燈敬佛」。後來,這一禮儀逐漸演變為民間盛大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元宵節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鬧」什麼

人們常說「鬧」元宵,這是它與其它節日最大的不同之處。從正月十四開始,人們就舉辦元宵燈會,從白天一直到夜晚,踩高蹺、跑旱船、舞龍舞獅,好不歡騰熱鬧。當然,賞花燈和猜燈謎更是不可少的:宮燈、紗燈、魚燈、龍燈、鴨子燈、樓船燈、跑馬燈、蒺藜燈;有動的,有靜的,令人目不暇接。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到:「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當初,人們是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顏六色的彩燈上讓人猜,故而稱為「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的傳統娛樂活動之一。(林伯東/大紀元)

歷史上,元宵節慶祝時間有長有短。漢代時只有一天,唐代為三天,宋代是五天,明代則長至十天,從初八點燈一直到十七的夜裡落燈。

為何要吃元宵

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湯圓」,只是製作方法不同,口感有差異。湯圓是包的,就像包餃子一樣。而元宵則是「搖」的,預先把餡做好,切成丁,放在盛有生糯米粉的叵羅里搖,米粉一層層地裹在餡上最後成為又白又圓的元宵。因為湯圓滑軟,現在很難在市面上看到傳統的北方元宵了。

為何一種食品有兩個名字呢?這裡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漢武帝有個大臣叫東方朔,他足智多謀又很善良。一年冬天,他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看到有個宮女投井,慌忙將其攔住。原來,這個宮女叫元宵,自進宮後,再也無法與家人相見。每到年底更是思念父母和妹妹,覺得既然不能在雙親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非常同情她,就答應她幫她了願。

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卦攤。許多人向他問卜占卦。結果,每個人所佔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間,長安城裡人心慌慌。東方朔告訴大家:「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聖上想想辦法。」說完,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百姓們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稟報皇上。

漢武帝看到偈語寫的是:「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連忙叫來東方朔詢問解救辦法。東方朔想了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正月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皇上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可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正月十五,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

——轉自《大紀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