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佐證南泥灣種過罌粟賣過鴉片

Facebook

【新唐人2016年01月15日訊】(新唐人記者鍾離述綜合報導)中共在延安時期種罌粟,製賣鴉片的史料,被海外中文媒體再次披露出來。其中陝北的南泥灣就是一個種植鴉片的重要地點。

1月15日,海外中文媒體轉載《炎黃春秋》以往文章,介紹中共延安時期的鴉片貿易真相。

文章說,根據現有資料,中共359旅在南泥灣既賣過鴉片,也種過罌粟。直接證據就是中共中央西北局1943年的《南泥灣調查》,其中有一段涉及了「特產」和「收煙」的問題。

據此調查,南泥灣是1940年被發現的。同年末,中共中央財經處開始計劃開發。1941年初,僅有4個農場,7月增至14個。全年農場增至30餘個。調查中說,中共部隊開到南泥灣後,「種特產向老百姓調劑了幾千畝川地」。

調查中說,土地分成了三種用途:糧地、特產地、菜地。糧地是種糧食,菜地是種菜,特產地是種什麼特產呢?是「煙」,每畝產量僅僅3.3兩。從中看出,所謂的「煙」,不是普通的煙草,而是特殊的罌粟。

中共種鴉片的原因

據史料,中華民國從1935年就已開始禁止農民種植鴉片,但中共恰恰相反。

署名高龍的文章2013年指出,中共八路軍一再挑釁國軍致使發生皖南事變後,國共關係極度惡化。1941年,在陝北立足數年的中共迎來了嚴重的生存危機。這場危機是中共鴉片經濟產生的直接背景。

國民黨停止了對中共的財政補貼「協款」。協款是國民黨按月發給八路軍的軍餉糧米。此前數年,國民黨的協款在中共年收入中占支配地位。1940年,協款比例仍高達73.54%。

國民黨封鎖致使邊區物資奇缺,物價暴漲。毛澤東在邊區中共高級幹部會議上曾叫苦:「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子。」只好採取「大生產運動」應對,大生產運動其實是一場政權自救運動。

1941年,在中共延安政權最困難的時候,鴉片登上了歷史舞台。1945年1月15日的《謝覺哉日記》提到,毛澤東也知道種「某物」不道德,但謝覺哉的敘述說「不種度不過難關」,某物指的就是罌粟。

據研究分析,鴉片作為商品有幾大特徵:運輸方便,價格高,市場廣泛,山西、陝西一帶適合種植。此外還有關鍵的一點,鴉片是民國一種普遍流行的硬通貨。

1941年,中共下達鴉片種植令,轄區農民每戶栽種5至10畝鴉片。1941年底中共邊區成立禁煙督察局,後改為禁煙督察處。據《延安日記》記載,任弼時被任命為「鴉片問題專員」。

1943年9月22日的《延安日記》記載了中共高層對鴉片經濟的決策過程,「政治局討論了經濟困難問題,找出了一個相當別出心裁的辦法。政治局批准,加強發展『公營的鴉片生產與貿易』。同時決定,作為緊急措施,要在一年內為中央政府所轄各省的對外市場至少提供120萬兩鴉片。」

據研究者調查,當地民歌至今還有提到當年種鴉片的場景。其中一首名叫《種洋煙》民歌唱到:「過了大年是春天,家家戶戶種洋煙。十畝地來八畝田,留下兩畝種洋煙。」

《延安日記》還記載,任弼時也說,毛澤東知道「種植、加工和出售鴉片」不是件太好的事。

1944年4月28日的《延安日記》記載,外國記者要到延安來訪問,毛澤東想藉此同反法西斯聯盟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正式關係。但尷尬的事情出現了。「大片土地都種上罌粟。這是件十分令人不愉快的丟臉的事情。」但怎麼掩蓋幾百公頃土地都已種植的事實呢?

答案正是著名的八路軍三五九旅。三五九旅被派往該旅駐地通往延安及其冬季營地的道路兩旁去剷除罌粟。

《九評共產黨》指出,中共以黨性取代和消滅人性,各種危害中華民族的惡行都與黨性有關。中共也正是靠沒有人性的黨性起家的。

相關視頻 【九评之二】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起家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