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見面,也可能是習近平為即將開啟的歷史性變革做出的「驚人之舉」。
因此,有評論說,蔣經國沒能做到的「會面」,他的秘書馬英九趕上了;也有網民稱習近平可能是「大陸的蔣經國」;更值得回味的是,習近平2013年10月2日在印尼訪問演講時,曾出乎意外的引述了蔣經國的一句座右銘——「計利當計天下利」。
下面不妨就來看看,蔣經國在推動台灣的民主轉型上對習近平有哪些深刻的啟示?
在中國,有兩位推動現代社會成功實現民主轉型的歷史巨人,一位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他的領導推翻了專制的滿清皇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帝王專制,創立五權憲政,用三民主義在亞洲建立了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第二個推動中國歷史的巨輪進入現代文明的是蔣經國。他順應民意,順應歷史潮流,下達解嚴令,解除在台灣實施了長達38年的戒嚴,隨後開放黨禁,開放報禁,從此開啟了台灣民主憲政的大門,「以專制手段來結束專制制度」,實現了「不流血」的政治轉型。
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為總統,他完全可以像中國的歷代封建皇帝一樣,將這種權力世世代代繼承下去,讓台灣的百姓「選擇」蔣家王朝或國民黨,直到被一股新興的力量所推翻。
蔣經國心裏非常清楚,要結束一黨專政,要開放黨禁,要實現真正的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就必定會損害包括自己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就等於拿刀割自己的身上的肉。
然而,曾經狂熱地信仰過共產主義,而後又接過三民主義大旗的蔣經國,深感這個主義、那個主義都不如「民主和憲政主義」。他考慮的不再是蔣家王朝的利益,也不再是國民黨的利益,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為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他決心放棄蔣家的利益,犧牲國民黨的利益。
1986年9月28日,民進黨在台北正式成立,因當時「黨禁」未開,民進黨從形式上尚屬非法,一些國民黨要員要求對民進黨進行鎮壓,情治部門也向蔣經國提交了抓捕名單。但蔣經國沒有批准「抓」、「殺」。他忠告這些人:「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甚麼時候不去用它」。蔣經國默認民進黨成立,是台灣政治轉型的重大突破。對此,國民黨內的既得利益集團很有意見。
1986年10月,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再次強調:「個人的生死譭譽並不足惜,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的命脈。」同年「雙十節」,蔣經國發表了著名的「向歷史交代」的講話:「一、一切作為向歷史交代,不在乎目前的譭譽,而在於將來歷史上的評價。二、因應現實情勢所作成之決定,常不受他人之影響左右。三、企圖建立制度,求國家長治久安,不求一時之方便。」
他還明確指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才能和民眾永遠在一起。」
馬英九在蔣經國逝世十五週年的時候寫過一篇追思文章,文中說:「蔣經國的不同凡響之處,在於他敢想敢做,有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更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儘管政治體制改革會導致亡黨,他也要堅持改革,他不能因一家一黨之私而危及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所以,當國策顧問沈昌煥提醒他:「這樣做,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失去政權」時,蔣經國淡定地回答:「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正是因為蔣經國具有偉人的心胸和氣魄、敢冒政治風險,不畏懼國民黨內的反對勢力,也不擔心放開黨禁報禁之後會導致天下大亂,乃至不擔心國民黨丟掉政權……才使台灣終於結束了國民黨一黨專政,走上了民主憲政的道路,並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從而讓台灣不僅為大陸樹立了民主憲政的樣版,也使台灣成為「亞洲和世界民主的燈塔」。
據說,近二十年來,在「誰對台灣貢獻最大」的民調中,蔣經國始終高居第一。台灣《天下》雜誌的民調也顯示,蔣經國在去世十幾年後依然被民眾視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儘管他曾經也有過「獨夫」的惡稱。
正如中華民國開國元勳於右任1961年給蔣經國題的條幅,後來成為蔣經國的座右銘所寫的:「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
習近平與蔣經國兩人的經歷、地位、政治承擔和歷史機遇頗為相似。如果習近平能效仿蔣經國,解體中共,結束一黨獨裁,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能像蔣經國一樣青史留名,還有機會成為未來中國第一任民選總統。其歷史地位將無與倫比。
文章來源: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