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最重要抗戰老兵是蔣介石

Facebook

半個世紀以來,中共一直在指責蔣介石不抗日,批評蔣中正是因為張學良發起西安事變及共產黨促使之後才抗日的。直到幾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向公眾開放「蔣介石日記」,人們才知道蔣介石拖延向「日本開戰」的苦衷。

中日軍力懸殊如何打?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入中國東北,中國人群情激憤。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近日在波士頓演講時說,蔣介石當時十分痛恨日本,在日記里一律稱之為「日倭」或者「倭」。蔣介石很清楚:中日必將一戰,因為「倭所要我者,為土地、軍事、經濟與民族之生命。」

但他深知,當時的中國軍隊遠不是日本軍的對手,中日實力懸殊,中國要爭取時間。日記中,已經成為基督徒的蔣介石時常禱告,讓神給予他時間,他也一直派人去歐美尋求援助,因而遲遲沒有正式向日本宣戰。

郭岱君說,918事變時,中國有什麼軍隊?只有一些軍閥割據,除了黃浦軍聽他的指揮外,其他軍閥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軍隊不受蔣指揮,直到1944年抗日快結束時,還是這個局面。蔣介石一生都沒能真正統治中國,國民黨並沒有能力號令全國,軍隊裝備也嚴重落後。

他在日記寫,第一,這個戰怎麼打,日本那麼強,中國那麼弱。第二,軍閥割據各有所謀,軍閥不見得會聽他號令打這個戰,第三,當時汪精衛在廣州另立中央,跟南京對抗……。他不認為可以打贏這場戰,要打就必死無疑:「今日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已,萬一不測特令此為遺囑。」

蔣介石在日記中,還記載了自己不能被黨內人士和學生理解的痛苦。郭岱君說,滿懷熱情的年輕學生,不能理解他為什麼不向日本宣戰,國民黨左派也認為他的抗日是假。蔣介石三十年代的日記中,反反覆覆記述了他對此的憤怒和羞恥。

攘外必先安內:收復西南

蔣介石採取的方針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他在日記中寫到「不先剿共滅匪,則不能禦侮。不先平內,則不能攘外。」但這個「安內」不是指中共。

他認為,中日之戰既然一定要打,上海是受不住的,決定遷都四川,可是南京政府進不了四川,因為四川、雲南、貴州這西南都是軍閥控制,他根本進不去,怎麼辦?

郭岱君說,在1932、33年間,蔣介石根本就沒有把共產黨放在眼裡,經過幾次剿共,紅軍不到3萬人。而他故意留下一股紅軍,跟著後面,這樣才能進入四川、雲南、貴州,然後再往西北走。因此,他以剿匪為掩護,藉「剿共」收復西南,而紅軍,只要再來一次圍剿就可以剿滅了。

張學良壞了一盤好棋

另一方面蔣介石積極和日本和談,希望再有三年,拖到一九三九年,不幸的是,由於張學良的魯莽,西安事變打亂了他的部署。他在日記里反覆講「漢卿壞我大事」、「漢卿誤我一盤好棋」、「漢卿誤我大局」,而張學良當時一定是看到了蔣介石的日記,深受感動,最後決定護送蔣介石回南京。

然而,楊虎成和他的西北軍、東北軍都反對,蔣介石沒有親自寫下手模腳印,絕對不能信任他。但張學良聲淚俱下地說,我一定要護送委員長回去,否則中國沒有人能領導我們抗戰。不過,蔣介石一輩子都無法原諒張學良。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沒有辦法再拖延,全國倉卒抗日。他本來希望德國顧問能幫助他訓練六十個德國裝備師,但此時一半都沒達到,同時想取得蘇聯、美國等列強的支持也落了空。

然而,一旦宣戰,蔣介石堅定不移。他曾在一份批文中說:「今後如再有人借汪精衛事來說與日本和談的問題,以叛國罪論處,殺無赦。」其中可見其對抗戰的決心與態度。

艱苦抗戰敗而不降

中國和日本第一大戰為何選在上海?蔣介石說,松滬之戰必須打,第一,必須把戰線從北邊拉到南邊來,擴大日本戰線,不能讓他從東北直接到西南;第二,喚醒國人全力抗戰;第三個很重要,要震動全世界,西方列強很多商業利益在上海,要讓他們感覺到痛。

郭岱君說,松滬戰中國打得慘烈。國軍三個人一支步槍,步槍有的還要用繩子綁起來,不綁就散掉了。哪天打仗哪天發子彈,每個士兵只發約10顆子彈,平時訓練只能用假的。當時的中國就那麼窮,士兵只能穿草鞋,可是日本是軍艦,機械兵團,中國是在用血肉之軀抵擋日本的高強度火力。

當時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

郭岱君說,到了1938年,蔣介石的策略非常清楚,就是堅忍不拔,敗而不降。每一仗幾乎都打敗了,但是絕不投降。所以日本每次有一個大的攻勢,就以為中國一定投降,結果中國人敗了就撤退,就是不投降。

以空間換取時間

蔣介石在抗戰時曾講,中國人地域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每一吋山河都是抗日的地方。郭岱君說,他那時確實是帶著中國人這樣做,他想拖垮日本,以空間換取時間,打不贏就換地方。事實上也是,直到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出現轉機,中國才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但是中國的損失慘重。抗日戰爭中,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革命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鬥、小型戰鬥38萬931次。國軍總損失400多萬人,也讓日軍死傷近250萬人。

半個世紀以來,兩岸對蔣介石的評價,因政治立場不同,存在極大的差異。台灣難免於「完人」的歌頌,大陸則責以「罪人」之名。持平而論,蔣既不是「完人」,也不是「罪人」,然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在鋪天蓋地襲來的各方壓力下,蔣介石忍辱負重,竭力護衛國家,實不愧為民族英雄,功不可沒。

文章來源:諸暨的博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