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城牆消失三成 文字磚被盜猖獗

Facebook

【新唐人2015年06月30日訊】萬里長城被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是中國古代軍人不屈不撓的印記。長城上撒滿了先烈們的鮮血,埋藏著忠魂,是歷史的見證和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的重要一部分。陸媒報導,如今萬里長城近三成城牆因人為破壞以及文物保育措施不到位,被人為毀壞現象很嚴重,文字磚被盜更是猖獗。

據陸媒《京華日報》報導,在河北境內部分古長城上,不少烽火台的磚瓦脫落,牆體出現傾斜,有些經風雨侵蝕已被掏空,不少城樓已經搖搖欲墜,夏季一場暴雨就可能被沖塌。

報導稱,人為破壞、野外長城旅遊熱讓長城受損嚴重。因為文物保育意識淡薄,早年長城沿線的部分村落的村民會拆下長城磚塊來修建房屋。經過宣傳和教育,保育意識加強,如今拆磚建房的現象減少。但是在文物市場以數十元賤賣文物價值高長城文字磚的情況還時有發生。加上,現今興起的野外長城旅遊熱,遊人造訪野外長城,頻頻踩踏使牆磚鬆動甚至脫落,加速了長城的損壞。

此外,相關法案不完備,保育措施不到位,也使得長城的保育難度增加。儘管早在2006年中國已頒布了《長城保護條例》,但是缺失足夠執法者和具體的執法方案,該條例淪為「一紙空文」沒有發揮出長城保育的功能。既缺人手,又缺財政援助的長城保育單靠文物部門以及地方財政的支持難以真正起效。以撫寧縣為例,文物部門在編人員9名,要負責全縣長約142千米的長城巡查任務,確保長城無恙,難度頗大。

在河北省盧龍、遷西以及撫寧等縣市,發現部分地方的古長城地處荒蕪,無人監管,狀況堪憂。古長城修築年份久遠,長期自然風化和風雨侵蝕讓牆身受損,出現很多大洞;野生的草木更是撐壞牆磚,撕裂城牆,若遇上大雨,城牆極容易出現坍塌。

早在2012年中國文物局發布的長城資源調查成果中就顯示,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現今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按照此前測量的數據,明長城全長8851.8千米,包含2000多千米的天然險作為天然牆體,以及長度為6259.6千米的人工牆體。而在這6200多千米的人工牆體中,目前只有513.5千米保存較好,保存一般的有1104.4千米,較差的有1494.7千米,差的則有1185.4千米,已消失的則達1961.6千米,約長城總長的3成。

2014年中國長城學會的調查顯示,長城的保育狀態依舊不容樂觀,令人憂慮。特別是明代長城,由於明長城沿線縣市眾多,保護力度不一,總體而言僅有8.2%的部分受到較好的保護,而74.1%的情況較差,甚至大部分地面上的牆身毀壞殆盡,只剩下基礎部分。

中國長城保育問題已經存在多時,到底是段落保護還是全程保護,是維持現狀還是修復原貌等都暫無統一意見。長城作為中國代表性文物,其保育工作困難重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