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中國股市成「牛」皆因政府之手

Facebook

最近,中國股市承接近半年上漲之勢,一路飈漲。各媒體奉命紛紛唱好這輪牛市,但也承認這是一輪「政策牛市」,與經濟層面所有因素無關,不能用經濟專業知識加以解釋。中國股市既然非關經濟,只與政策相關,那麼國際金融業的評論者只有當看客的份,無從置喙,因為這一現象完全超出了業界的專業解釋。

中國邏輯:股市改寫世界企業排名

刺激股市的政策其實早就靜悄悄地在實行。如果從2014年10月28日算起,上證指數半年以來上漲72.8%,放眼全球股市,這一漲幅堪領世界主要資本市場之首。只是「經濟基本面向好」這類用語已退出中國的股評欄目,只以市值、交易量為股市繁榮標誌,以下是近日剛出爐的消息:

《房企市值隨股市「牛奔」前十強總規模破萬億》,該文章的主旨是藉股市之「牛奔「為房市造勢:「樓市新政一波接一波,品牌房企的股市反應也呈現一片紅」。作者意在提醒世人:全世界擔心中國房市泡沫純屬多餘,有中國政府撐著,沒事,不容易套現的房市可以進,容易套現的股市更能進。

以前為了保證股市質量而被限售的上市公司也適時解禁,根據滬深交易所安排,2015年兩市已經有115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規模逾2500億元。這一來炒作目標多了不少,股市大鱷們把某隻股票做成「黑馬」的炒作空間更大,冷不丁地拉升股價、出貨套現,眾散戶跟在後面一路狂奔,非常熱鬧。

2014年香港上海兩地股市實現「滬港通」之後,香港股市完全與祖國的股市同聲連氣,《香港股市大漲改寫全球企業排名:建行市值超小摩》這條消息宣稱,中國股市正在改寫全球企業排名。過去一個月,港股累計上漲17.6%,成為今年以來全球除A股以外表現最好的股市。港股總市值4月10日首次突破30萬億港元大關,創下記錄新高。隨著香港股市大漲,中國建設銀行市值規模超過了摩根大通、Facebook和雪佛龍。該消息說:「由此可見,港股大漲正在重塑全球大公司排行榜。」看了這一說法,人們會恍然以為世界經濟從此進入虛擬時代,上市公司的實際業績不再重要,關鍵是將公司股票市值炒上去。不信,請看建行,內部經營方式沒變,壞帳率還是那麼高,但在政府幫助下,承蒙各路炒股大軍拉抬,建行已超過小摩等國際知名企業了。

股市飈升:非關經濟,只因政府成推手

此輪股市大漲正值中國各項經濟指標惡化之際。4月10日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3月份出口同比下滑15%,第一季度GDP增速由去年第四季度的7.3%下降到7%,創六年以來新低。國內媒體承認:「如果看股市的基本面,卻很難找到支撐牛市的基礎和邏輯。在宏觀層面,經濟增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在產業層面,房地產、鋼鐵、汽車、煤炭等多個產業均不景氣,行業利潤不斷下滑,全行業虧損的也為數不少。在企業層面,搞實業的企業紛紛大嘆苦經,生意難做;過去風光無限的銀行業,獲利也在不斷下滑。經營狀況都不好,牛市是靠什麼支撐的呢?」

答案很簡單,這是由政府之手推動的一輪「政策牛市」。

早在2014年7月,中國政府悄悄採取所謂「積極的股市政策」,10月以後那波行情由此而來。對政府刺激股市,人們開始只是耳語,但今年3月12日「兩會」期間,有記者問央行行長周小川:貨幣寬鬆政策導致資金流入股市怎麼辦?周小川的回答是:資金流入股市,並不意味著不支持實體經濟,也不意味著對實體經濟資金的分流。資金進入股市也是在支持實體經濟,因為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在從事實業。在股市問題上如此明確表態實屬罕見,顯示中央政策部門對刺激股市已經形成共識。

在政策導引之下,中國經濟管理部門及金管機構打開了股市的閘門,號稱「國家隊」的各路人馬和機構資金紛紛進入股市,其中不少就是金融機構,它們的入場帶動大量社會資金紛紛入市,共同托起了當前的「牛市」。近半個月以來,中國股市每天成交量在都在12000-15000億之間,為全球股市成交量之首。

誰都知道這是政策性股市,但參與者認為有錢賺就好,管它是經濟承托的股市還是政策造就的股市,政策市也是「牛市」。

國內評價說本輪中國政府採取的積極股市政策,自中國股市誕生25年以來前所未有,這稱讚實在太保守了。接近事實的說法是:自從人類社會股票市場誕生以來,依靠政策營造出「股市繁榮」,僅有中國政府有此殊榮。

政府為何要力推股市飈升?

這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到,但說法卻甚是模糊的問題。

有評論認為,牛市有基礎,要不然哪來的每天1.3-1.5萬億的成交量?政府只不過是給予了適當的政策引導。還有媒體評論乾脆稱:中國當前需要一輪牛市,刺激股市有很多現實的理由:首先,新常態之下的中國市場,最容易刺激的就是股市,它只需要政府展示信心,有適當的資金推動就行。其次,中國人對現任最高領導集體的信心支撐了本輪牛市。第三也是最迷人的理由是:刺激股市會產生財富效應和社會效應。在這一輪牛市之中,很多投資者賺了很多錢,未來財富效應不可低估。搞好股市在中國還有社會效應,中國的投資者大多是散戶,而股市上漲讓大家喜笑顏開,相當於給普通股民發鈔票。

股市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資本市場,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可惜這一基本常識不是中國股市的常識。中國股市早就成了政府坐莊的輪盤賭。政府坐莊的好處是稅收,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當中,只有約20個國家(地區)在收取證券交易稅,其中又只有澳大利亞、中國(包括香港)採用雙向徵收證券交易稅模式。政府作為莊家,2014年徵收的證券交易印花稅高達667億元。

但是,如果以為政府之手大力推升股市就是為了這點好處,那想法真是太小家子氣了。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圈住熱錢,減少流動性對中國金融秩序的衝擊。

這些年來,中國成了世界第一大印鈔機,2003-2013年的10年間,基礎貨幣增加88萬億元人民幣,外匯資產增加了3.4萬億美元,基礎貨幣投放的增量全部來自外匯占款。截至2014年底,外匯資產佔了中國央行總資產的80%,其次是政府債券和央行貸款。中國的貨幣政策完全受困於外匯儲備而喪失了其自身的獨立性,存款準備金率調整成為央行沖銷外匯流入的主要政策工具。從2004年以來,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多達40次。近兩年加國內儲蓄增多、投資減緩,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困境。由於沖銷工具極少,深諳中國金融情勢的央行行長周小川終於籌思出一個沖銷辦法,這就是他於2010年11月5日在財新峰會提出的「池子理論」,大意是:為了應對短期投機性資本即熱錢流入,要加固防洪堤;對已經進入國內的熱錢,要築好蓄水池。「池子理論」提出之後,引起財經界廣泛關注。

這個理論淺顯易懂。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我在此打個比方:長江萬里,不斷有各種洪澇災害,儘管有洞庭湖與鄱陽湖作為泄洪與蓄水池,但還得時時修整河道、築堤修壩,通過引洪分流去防治洪澇災害。同理,流動性過剩有如中國金融的洪澇災害,央行也得築池分洪引流。可以說,這個「池子理論」是中國央行及其貨幣政策面臨嚴重困境的情境產品,它成功地解決了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面對的「流動性過剩」困境。如果要用非常通俗的方式解釋這個池子是什麼,那就是:過去十多年,房地產成功地消解了流動性;房地產進入低谷後,股市成了新的池子。

「池子」里的水有漲有枯,在「池子」里戲水的人,當然也有賺有賠。中國人在股市中虧了往往不服氣,原因在於中國股市從誕生以來就是政策市,一些有內部消息的人永遠都是贏家。

文章來源:美國之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