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官員「不適應症」與「生活不需要自理」

Facebook

聽上去像段子,沒想到竟是真的!機場貴賓廳關閉後,河北一名縣委書記感歎:雖然坐了無數次飛機,但取消貴賓廳等細緻服務後,我比剛進城的農民還懵懂,訂票、取票、換登機牌等,不問就不知道,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見諸官媒《人民日報》的這則報導,既讓人驚訝又讓人哭笑不得,有人將這種現象戲稱為「官員不適應症」。

依我看,之所以會有「官員不適應症」是因為「官員生活不需要自理」。記得前一陣曾看過一篇報導,湖北省恩施市市長李國慶在市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自我批評時曾坦承自己「在醫院看病從不排隊,住院也是住有專人看護的VIP病房。家裡燈壞了,水管不通,直接給機關事務局打電話派人修」。這種現象據說在大陸官場相當普遍。按照「裸體做官」一詞的發明者周蓬安先生的看法,像李國慶市長和那位河北縣委書記這類「生活不需要自理」的官員如今在中國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可以這麼說,凡配有固定秘書,以及雖未配有固定秘書但有固定辦公室人員服務的官員,生活都不需要自理。

這麼說誇大了嗎?完全沒有。在當今的中國官場,秘書幾乎已經成為「領導幹部」的標配,無論職務高低,無論需不需要,都得配上一個,秘書甚至已成為官員「耍官威」、顯示「官範兒」的象徵性符號。既然配了秘書,總得讓他們有事可做,有地位可顯。因此本該由官員自己完成的工作甚至家務活,往往也成了秘書的分內事。而秘書為了顯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對上司的忠心,也十分樂意幫領導處理家務活,因此很多秘書實際上變成了官員的「跟班」,有的甚至蛻變為官員的「家丁」。而慢慢地,官員無論大事小事,都必須由秘書安排,由秘書代勞,久而久之養成了對秘書的依賴,在滋長「官本位」壞毛病的同時,自身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也隨之退化,甚至由「生活不需要自理」退化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連官媒《人民日報》也不得不承認:「幹部去醫院不知道怎麼掛號、乘公車不知道如何投幣刷卡、參加培訓會走錯教室」,「毛病是慣出來的」,「癥結在於長期四體不勤、高高在上。」

「官員生活不需要自理」其實是一種變相腐敗。它不但說明不受制約和監督的權力必然會滋生出特權,而且表明那些動不動喜歡以「公僕」自稱的官員壓根就不是真正的公僕,而是披著公僕外衣的「老爺」,所謂「偽公僕」是也。

試想,這些「生活不需要自理」,長期車馬開道、前呼後擁、高高在上,甚至「一抖肩膀就有人接大衣」的「偽公僕」,怎麼可能對民眾的生活有真實的體驗與理解?怎麼可能真正關心老百姓「患病為什麼難治,公交為什麼難擠,菜籃子為什麼難拎,陰霾為什麼難治,強拆為什麼難絕,官司為什麼難打,上學為什麼還要找人」等現狀?讓這幫老爺「為人民服務」,可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