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10月16日訊】食安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但其實從塑化劑事件開始,國內食安就已經拉警報,卻到了現在一發不可收拾,是不是真的企業大到不能倒,又不能抓?學者提出建言,不能遷就廠商而忽視更長期的民眾利益。
食安問題牽動國本,國內學者就表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狄侯勒,所提出的應對大企業壟斷理論,就可作為這次國內食安風暴的借鏡。
中研院院士 胡勝正:「就是GMP協會跟廠商,它們有共同的利益的關係。實際上就是欺騙政府,政府沒有資訊, 像這種情形,我們應該如何來規範,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規範適用於所有的產業。」
學者表示,食安問題從去年開始,其實就已經有了跡象,但是政府卻只抓小放大,對於相互勾結,與資訊蒙蔽問題不去處理。
中研院院士 胡勝正:「就是所謂大到不能倒,食品業有寡佔的現象的時候,當它大到不能倒,政府就會手軟。」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何明修:「很多時候你就會看到我們政府其實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一種可能就是,因為它株連很廣,它可能是少數獨佔台灣市場的業者。//大家都不敢動它。」
不論是食品業、金融業,總是少數廠商進行寡占,學者就認為政府的角色是提供民間誘因進行揭弊,不是跟著喊話,賺取所謂的選舉利益。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何明修:「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政府應該要照顧我們,要設定一個好的機制,而不是跟著一般的民眾,去做這種,抵制的動作。」
中研院院士 胡勝正:「一個是善後的問題,一個是事前的提防,事先的提防是,現在我們在修食品法,就是把這些密報者的這個獎勵,要大幅的提升。」
沒有大到不能倒的企業,更沒有大到不能抓,相關單位應該著眼全局,除了考量產業衝擊外,更應存長遠角度,為民眾的權益把關。
新唐人亞太電視 沈唯同 台灣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