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組圖:佔中第3天示威氣勢更壯 梁不下台行動升級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10月1日訊】(新唐人記者葉清綜合報導)9月30日,香港爭取真普選的全民抗爭集會進入第3天,特首梁振英再次露面,依然不理會學生市民的訴求。「和平佔中」發聲明再次向梁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在10月1日前回應政治改革訴求,並要梁辭職下台,否則行動將再升級。10月1日凌晨,香港多個區狂風暴雨,各佔領區的民眾仍堅守原地,市民紛紛撐起雨傘,成為一道亮麗的名副其實「雨傘革命」。

許多參与公民抗命的香港學生表示,不得到沒有篩選候選人的真正意義的普選,他們就會抗爭到底。香港警方在28日施放87枚催淚彈,對付和平抗議的學生和民眾,令國際社會譁然,這也致使18萬民眾29日挺身而出,向暴力清場說不,向中共說不。

梁振英直言中共不會讓港人真普選

香港特首梁振英30日早會見記者,對於記者問及「下台」的問題時,梁振英表示,雖然集會者讓他下台,但是中共在完成普選工作之前的人事變動只會令繼任人以管委會形式而非普選方式產生。他毫不掩飾地強調,中共不會滿足佔中發起人的構思。

學聯:梁不下台 行動升級

佔中30日早上發表聲明,發出最後期限,要求梁振英必須在10月1日前回應他們要求真正民主的訴求,並且辭職下台。聲明指,佔中運動將在10月1日宣布新一波公民不服從運動;假期將讓更多香港人或其它地區的民眾加入抗爭。

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和學聯秘書長周永康30日不約而同表示,特首梁振英下台,是解決目前問題最快的途徑。陳健民說,如果梁振英願意為香港好而辭職,相信「這場運動會在很短的時間暫時停一停」。

學生領袖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說,如果政府不回應訴求,行動會升級,擴大佔領範圍,「如果10月2日之後、或者未來一兩天,政府一再不理會的話,行動必然會繼續升級,相信到時香港人必然會朝著不同政府機構進行佔領,這是必然會預計到會發生的狀況。」

陳健民說,當局動用催淚彈鎮壓手無寸鐵的集會市民,是政府失控,人民沒有失控,沒有需要叫停。他並敦促梁振英30日晚12點前出來交代,如果不出面,未來兩日假期只會有更多市民加入,讓政府面臨更大危機,屆時行動必然升級,市民將會往不同政府機構佔領。

香港不孤單 十月一日全球聲援活動多

十月一日全球活動的世界分布圖已經出爐!呼籲各地支援這場民主盛會的當地僑民與留學生前往參加。海外留學生聲援台灣反服貿運動的臉書網頁更貼出替代方案,告訴無法參加當地全球聲援香港活動的人,身著黃色上衣加上傳照片來一起挺香港!

「全球聲援香港爭取真普選」十月一日全球活動最新列表顯示,歐洲有挪威、丹麥、英國、德國、法國、瑞典等共十二場。創下單洲同天最多場的紀錄。大洋洲包括紐西蘭與澳洲共有五處舉行活動,亞洲有新加坡、中國澳門、南韓首爾、台北包括高雄、台北、台中等共有六場。美國九場、加拿大五場。

外媒:香港局勢逼中共進退維谷 習近平面臨嚴峻選擇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香港是個成熟、繁榮的領地,已經能看穿中共16年來「一國兩制」的哄騙。作為英國前殖民地,香港有其自身的法律與自由傳統,所以執政者在這裏對大多和平的抗議活動進行嚴厲鎮壓,必定會傷了自己,尤其是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之下。

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資深學者戴蒙(Larry Diamond)表示,解決香港問題的方案比中共或香港當局預期的還大許多。「他們沒有和平解決的策略,因為這需要協商,但我不認為習近平會同意這樣做。如果他讓步,他會被視為弱勢,這是他顯然不願意見到的。」

中共黨報前編輯鄧宇文(Deng Yuwen,音譯)認為,習近平不會對抗議人士的要求讓步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會鼓勵大陸的抗議人士進行仿效。

他說,香港的抗議人士和學生不知道中共不會只針對香港而處理香港問題。他們是以中國整體來看待香港,他們擔心香港的情況會在大陸重演。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中共領導人總是擔憂中國某個地方的抗議,如果不予以鎮壓,將可能鼓勵其它地方的人們站起來。擁有有限自治和自由的香港本來應該是北京展示它以最小的干預來管理國際化金融中心能力的一個櫥窗。

現在,習近平面臨嚴峻的選擇:放低姿態,修改香港的選舉制度提議模式,或者用武力驅逐抗議者並且喚起人們對北京血腥鎮壓六四天安門廣場民主運動的記憶。

中共恐懼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美聯社報導說,中共不能太嚴厲鎮壓香港這個半自治區,因香港百無禁忌的媒體會引來全球的關注。不過該政權,在中國大陸總是迅速用武力平定抗議事件,以免給予大陸異議人士和抗議人士進行抗爭的勇氣。這一次在大陸,幾乎所有有關香港抗議事件的新聞或圖片都被封殺。

北京歷史學家與政治分析家章立凡稱,中共當局不希望香港抗議事件擴散到大陸。這起事件已經對中共構成巨大壓力,他們最擔心此一事件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報導稱,香港佔中反映出香港人民對中共「一國兩制」的希望幻滅,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認為中共無法履行開放較大民主空間的承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