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奇:北京定向寬鬆政策不易發揮作用

Facebook

中國八月的疲弱數據顯示經濟持續放緩,舉例而言,工業產出同比僅增長6.9%,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幅。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正在迅速喪失動力,也因此不少金融人士期待北京會實施大規模信貸寬鬆政策,以避免經濟進一步下滑。

在這種市場的期待氣氛中,九月中傳出了北京採取行動的消息,根據中國的交易員與分析師透露,中國央行向五大國有銀行注入了5000億人民幣,也就是實施只針對特定金融機構與信貸領域的定向寬鬆政策,而非全面性降息或降準的總量寬鬆。

針對北京這一波的定向寬鬆作為,外界的評論普遍並不太看好。這些評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這種規模有限的定向寬鬆力道不足,無法產生大規模總量寬鬆政策的效果,對於提振經濟效果不大。不過這其實是源自於北京面對「要保住增長?或要經濟再平衡?」的兩難處境:一方面是經濟急速降溫,已經嚴重影響許多中小企業的經營情形;但另一方面如果大規模開閘放水,資金可已能又被投資軟約束、實質低效益的投資管道與機構所吸收,會進一步惡化經濟失衡。也因此只有採取似乎可以比較避免負面效果的定向寬鬆方法。

第二種觀點認為,雖然定向寬鬆政策的合理性在於試圖避免對於經濟再平衡產生負面影響,但這個做法本身就是對於經濟結構改革開倒車。因為比起一體適用的降息或降準,只有國有銀行能取得央行資金的定向寬鬆,形同是金融領域的「國進民退」,也與希望中國的貨幣政策能更加以市場為基礎,操作手法更為間接的貨幣政策改革方向背道而馳。而央行專門為國有銀行開印鈔機,不只強化金融壟斷,更是對於央行做為「最後借款人」地位的濫用。

第三種觀點則直指問題的核心,也就是定向寬鬆政策根本藥不對症,可能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效果都極為有限。簡單的說,目前抑制住中國經濟增速的並非信貸短缺,而是企業對於市場前景不看好,壓抑了對於貸款的實際需求。因此即使央行勉強提振,信貸擴張速度仍會持續下降。華爾街日報就以「中國央行定向寬鬆政策遭遇企業冷臉」的報導標題來描述這種情形。而有鑒於中小企業、實體經濟對於擴大信貸並不熱衷,加上國有銀行不樂意貸款給中小企業的一貫心態,央行注入的資金最後會不會還是通過各種巧門被搬運到高風險的投機泡沫裡面去,那就是另一個隱憂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