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9月25日訊】中共發改委系統高官劉鐵男涉貪案近日公開審理,有媒體梳理發現,發改委及國家能源局至少有9人「倒在」中共十八后掀起的反腐風暴中。成為25個國務院組成部門中落馬官員最多的部門。被貼上「小國務院」等標籤的發改委系統為何成為腐敗集中區域? 專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發改委所掌握的公共權力過大
中共發改委官網介紹,其下屬有28個「職能機構」,還管理國家能源局、國家糧食局兩個副部級單位。其職責可分規劃、監管、審批三塊。具體監管或審批權有多少?難以統計。
一般跨國或跨省(區、市)的項目,由發改委核准的項目主要集中在水利和交通運輸方面。上了一定規模的項目,也要由國家發改委來核准。此外,涉及國防、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的項目也需要國家委改委批准,如印鈔、製鹽、民用衛星製造等。
大陸學者指出,國家發改委還有很多「隱蔽」的權力,不是法律授權,而是靠文件、靠行政慣例。
近年來,發改委開始主動「放權」。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至2012年,國務院分六批共取消了1992個行政審批項目,調整了439個行政審批項目;涉及國家發改委的,共取消52個,調整14個。
僅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發改委就審批或核准了近1500個項目。
分析指出,正是發改委所掌握的公共權力過大,導致了在沒有監管下能源系統官員,在審批和核准項目晨,掠取大量黑金。據報導,在25個中共國務院組成部門中,發改委落馬官員數量最多。
國務院組成部門發改委官員落馬最多
中共發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涉嫌巨額受賄去年被中紀委立案調查。劉鐵男落馬後,接連有熊必琳、張東生、曹長慶等人接受組織調查,在25個國務院組成部門中落馬官員數量最多。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熊必琳曾任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工業司副司長。
7月8日下午,在駐發改委紀檢組監察局舉辦的「剖析典型案例防控廉政風險」專題講座上,熊必琳和劉鐵男共同被列為發改委系統腐敗典型案例。熊必琳在擔任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巡視員期間,被指與劉鐵男關係密切。
此外,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長張東生、價格司原司長曹長慶也被查。今年8月2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張東生涉嫌受賄犯罪,檢察機關已對其立案偵查並採取強制措施,案件偵查工作正在進行。
《財新》曾報導,已於今年5月退休的曹長慶也被帶走調查,具體原因不明。曹長慶此前所在的價格司主要負責對包括電價、水價等在內的多種壟斷商品和公共服務的價格進行審核和監管。
作為發改委管理的國家能源局也有6名官員接受組織調查,5月份包括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核電司司長郝衛平、副局長許永盛、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和電力司副司長梁波等5名官員先後接受組織調查。
據公開資料梳理,許永盛、王駿、郝衛平、魏鵬遠及梁波都出身原國家計委基礎產業司,除魏鵬遠分管煤炭外,其餘四人均長期主管電力工作。許永盛曾任能源局電力司司長,王駿、郝衛平和梁波則先後擔任過電力處副處長、處長和電力司副司長之職。
中共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發改委系統落馬官員較多主要由於該系統所掌握的公共權力過大。「發改委的審批權力過於集中,特別是能源這一塊,只要是一定規模的項目,都需要通過發改委系統打開『大門』。」
國際關係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畢雁英認為,畢雁英指出,能源市場准入權的高度集中、審批流程的不透明,為手握審批大權的官員尋租提供了廣闊空間,是腐敗滋生的土壤。同時,行政審批程序繁瑣漫長,一些企業和個人等不起,便會為走捷徑而千方百計地「公關」和「運作」,增加了權力被腐蝕的風險。「現有制度又將能源市場准入權交給缺少程序制約和監督的少數人,導致進入這一特權領域的當事人都面臨巨大的腐敗風險,容易產生窩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