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紫鳳:《浮生漫記》之序

古之高人逸士大都喜歡悠遊林泉,放曠煙霞,無論名山勝水,或乃荒濤野壑,尋幽探奇,無所不至。退而求其次者,則有圍棋聽琴、評詩論畫、品茗賞花……所以孔夫子發幽蘭之歎,李青蓮號酒中之仙,袁宏道能寫《瓶史》,陸鴻漸可著《茶經》。此皆大雅君子,無論沉吟慨歎,或發奇言高論,皆有精光神彩。所以然者,就在能於萬事萬物中領會其道。而後世淺薄之徒爭相效顰,附庸風雅,結果不但無複風雅,反開惡俗之端。至於今世,提到古人喜遊歷,收字畫,好寶玩,種種煙花往事,到底是高韻雅興,還是玩物喪志,還真是有些讓人說不清。

然而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相生相剋之理,對應於具體事物,也就體現為同一事物利弊同存,善惡同在,有正有負,亦真亦幻。而萬事萬物中的正的、好的、善的、真的那一面就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主體。換言之,中華傳統文化旨在闡發一切事物之正義,也就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中的道德性。而所謂道德者,又非止現代概念中之禮貌,素質,文明表現,而是宇宙自然之規律,即古人所說的天道地德。中國古人講博學以明道,修業以進德,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無論學習,工作,生活,目的都是去體察並順應天道地德在萬事萬物中之具體表現。所以古人之尊道重德,非是一種口號,而是細緻入微的生活。小至一花一木,細至一餐一飯,皆可兩三微言,抒其大義。明此,則不難理解為何古時博雅之士無論境遇如何,皆能自得其樂,不為世俗所染,卻往往生活的比一般人更有情趣。而從此意義上講,中華傳統文化實在是一種極具正面意義與積極作用的正文化,且有著以小見大的宏闊,有著居安思危的智慧,有著心在物外的超然。只是現代的人,同步於資訊時代的快節奏,大多無有閒暇如此坐而論道,浸泡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中,也很難有心情去體會什麼微言大義。

然而無論是西方的古希臘文明或基督教文化,或是東方古老的佛家文化、道家文化,這些東西方傳統文化雖各有差異,但在諸神創世,草創文明這一點上無疑是彼此認同的。那麼既然世界,萬物,人,皆由神造,神為人類賦予靈性之同時,也必然為萬物,為世界賦予了同樣的靈性,而中國古人對於這一點或許有著更為敏感的領會。哪怕是一寸之草,在中國古人的世界中,可以欣欣然如人之喜,可以萋萋然如人之傷,可以蕭蕭然如人之悲,正是在如此充滿靈性的文化的陶冶下,三千紅塵雖障眼,玲瓏寸心可通靈。

閒話許多,算做一個緣起,一段小序,而日後的文字仍是隨意而寫,隨緣而止,正所謂浮生之漫記。然而文字慧業,最易有個人之局限,不求面面具到,字字精准,要在盡力盡心,以小我之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於一花一木,一餐一飯,一朝一夕,一生一滅,一切有常無常中,求其正理,考其正名,釋其正解,發其正義。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