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亞太台2014年7月22日訊】【亞太午間新聞】台南龍崎的斗笠技藝,從清朝竹編工藝輸入後便發展至今。百年來,也一直是山區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由於工資低廉,年輕一輩都到都市找工作,但長輩們每天還是持續不斷地製作,希望將做斗笠的技藝傳承下去。
已經高齡八十六歲的老奶奶,雙手雖然長滿了繭,但做斗笠的動作還是相當俐落,她說要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一頂斗笠的初步工作。
陳連親:「看牛的時間,就剝給我媽媽做,(看牛的時候幾歲),十幾歲而已。」
不像台南其他以務農為主的平原地區,龍崎的林地總面積超過四千七百公頃,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輸入竹製品之後,竹編手工藝就成為這裡的特色,不過,由於工資相對低廉,所以年輕人多半還是往工業區就業。
陳余自:「我小時候就做,做一頂十元,現在錢比較薄,說要算十五塊錢給我們。」
余綿秀:「人家加班一百二十元,我一天做不到一百塊錢。」
陳連親:「要有耐心才坐的住。」
因為 從剝竹子開始,到編製成型,每個步驟都要自己來,一天下來,積攢的收入其實不多。
余綿秀:「做十幾頂起來而已。」
雖然利潤不高,但卻是龍崎的長輩們難得可以打工的機會,整個台南龍崎龍興社區的老人家,幾乎都懂得這項傳統技藝,數十年堅持做斗笠,希望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新唐人亞太電視 謝淑芬 廖儷芬 台灣台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