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莫迪率領印度決戰中國

Facebook

中國和印度常被人們比較,因都是第三世界大國,都起點低、人口多,在經濟和制度上又各有千秋。中國經濟超過印度(無論經濟規模還是人均收入等),但印度的憲政民主則一直領先(經濟也在奮起直追)。哪個更有後勁和前景?人們眾說紛紜。

但在印度最近的大選中,在野的人民黨獲「橫掃般勝利」,主張自由經濟、被稱為「印度撒切爾」的莫迪(N. Modi)出任總理,很多觀察家有一致預感,印度將發生重大變革,在跟中國的爭雄中,籌碼劇增,令世界矚目。

「尼赫魯王朝」被終結

對印度自身來說,莫迪當總理將產生兩個直接影響:一是打斷了尼赫魯家族(主導國大黨)的世襲政治。在印度首次大選至今的60多年間,國大黨執政了近50年;僅是尼赫魯和他女兒英迪拉.甘地當總理就有32年之久。然後是英迪拉兒子繼任,這次則是她孫子(拉胡爾)出來跟莫迪對決。

但拉胡爾的國大黨不僅在國會慘敗(從206席降至44席),他本人在家鄉選區都差點輸掉議員席位。太子黨背景、缺乏能力的拉胡爾,跟貧民出身(街頭賣茶葉)、有豐富從政經驗(已當13年州長)的莫迪,形成強烈反差。另外在今天電視時代,拉胡爾面對媒體的笨拙木納,跟莫迪的應對自如、滔滔雄辯,也是「兩極」。

國大黨敗選後,黨內呼聲要拉胡爾下台(他是國大黨副主席,母親索尼婭是黨主席,被莫迪諷為「母子王朝」),認為他不是搞政治的料;而呼吁他妹妹出山(其口才比哥哥好)。但他妹妹除了「尼赫魯家族」光環,也無從政經驗,即使5年後大選代表國大黨出征,前景也令人質疑。所以這次莫迪的大勝,對印度的世襲政治是重大打擊,等於尼赫魯王朝開始崩潰。《紐約時報》說,「未來國大黨的元氣能否恢復都很難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度政治也將進入一個新時代。

社會主義軌道被搬道岔

另一個影響更重要,莫迪出任總理,明顯地將改變尼赫魯們熱衷的社會主義,而把印度帶向真正的市場經濟。這也將在「中印模式」的比較(爭論)中,為支持印度派提供佐證。

支持中國派一向強調,中國不管怎樣專制,但經濟發展了,人均收入等都超過印度;印度再民主,但經濟卻落後(中國人均GDP是印度四倍),甚至由此認為民主無用、經濟指標萬能等。事實上,印度經濟的落後,恰恰不是民主(制度)造成的,而是尼赫魯家族推行國有化、大政府、大鍋飯的社會主義政策的惡果。尼赫魯曾公開說「利潤」這個詞是「肮髒的」,以反商著稱。英迪拉.甘地當總理時,印度的(邊際)稅率高達97%,國家壟斷經濟,民營企業被窒息。人類歷史早已證明,國營是災難的同義詞。經歷毛時代的中國人,更知道國營化、計劃經濟、大鍋飯等帶來什麼。印度的一窮二白,也是這樣來的。

中國的鄧小平掌權後,為避免蘇聯式(黨天下)崩潰,不得不經濟改革,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羞羞答答地走向資本主義,結果中國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印度在同時期,仍是尼赫魯們的國大黨掌權,基本是走老路,只是迫於形勢,做一些小規模改變。但即使如此,印度經濟也產生了以往無法比擬的發展。

但這次不同了,莫迪上台,不僅是政黨輪替,更是理念變革。莫迪清晰明確地要走他在13年州長期間推行、並成效顯著的市場經濟。這會使印度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在和中國比較時,印度的短處將縮小,長處會凸顯,主要因為這樣幾點:

《富比士》:「莫迪當選,中國是輸家」

一是印度有充足的勞動力。中國的強行一胎化政策已惡果呈現。目前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期,預計今後十年中國18到40歲之間的人口將減少一至三億。相比之下,印度更是年輕的國家,人口中40%在18歲以下,預計明年20歲以下的人口將佔印度總人口的55%。人口和年輕勞力的多寡,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這一點上印度將比中國更有後勁。

二是印度的勞工便宜。當年很多外資湧入中國,因有廉價勞動力。但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提升,現在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工(製造業成本)已跟美國南部的州相差無幾。而印度的勞工則像中國開放改革初期那樣便宜(這從印度人均收入只是中國的一半可看出)。

三是政策優勢。人口年輕和勞工便宜這兩項印度一直都有,但尼赫魯們走社會主義,使這些優勢無法顯現。現在莫迪要走中國式經濟改革之路,這個「低成本」就會展示成效。水往低處流,商人往低成本走。這是商業鐵律。

僅從去年莫迪宣布參選至今,西方就已向印度股市注入了160億美元,主要是看好莫迪當選後的印度經濟前景。莫迪正式出任總理,更多外資將會湧入。不僅美國和歐盟,尤其日本的投資更會踊躍。從幾年前開始,日商就已從中國撤資,而轉去印度。因在中國投資,不僅有官僚腐敗(敲詐勒索),成本增高,還有中國憤青們動不動「反日」,燒毀日本汽車,砸毀日企等。日商跟台商不同,反正他們也不會中文,還不如到印度投資,那裡沒有「反日」,莫迪推行市場經濟,他們照樣能賺錢。所以《富比士》雜誌說,「莫迪當選,中國是輸家」,就是看到這種前景。

四是制度優勢。中國經濟被稱為「盜竊經濟」,因政府官員乘機瓜分國家財產,中飽私囊(每年中國貪官轉移到海外的資金高達百億美元)。印度當然也有官員普遍貪腐的現狀,但因有定期選舉的制度性制約(國大黨因此下台),還有自由媒體(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監督,更有獨立司法的制裁。所以印度的貪腐沒有可能達到中國那種程度(中國是絕症,無藥可醫)。印度走自由經濟之路後,民主體制的優勢會更加顯現。而這反過來又促使經濟發展。

「印度的撒切爾和里根」

五是領導人優勢。無論民主還是專制國家,最高領導人的氣質和政策,都對國家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同樣是獨裁中國,毛時代,一窮二白;鄧小平當政後則發生巨變。民主的英國在撒切爾夫人當選前,經濟衰敗到被稱為「無法管理的國家」,但撒切爾在位11年,實行充分市場經濟政策,使英國成為整個歐洲經濟最好的國家之一。美國也如此,信奉市場經濟的里根總統執政8年,為美國帶來長達110個月的經濟擴張(繁榮)期。今天,被稱為「印度撒切爾」(華爾街日報稱莫迪為印度的里根)的莫迪當選,很可能也為印度帶來這種「巨變」。

當然,跟中國相比,印度還有很多劣勢:比中國貧窮,文盲多,女性教育(和從業)比例低,基礎設施差,通訊能源等也都落後於中國。另外,尤其糟糕的一點是,因印度曾是英國殖民地,無數印度知識分子有反英、反資本主義,反整個西方的民族主義情緒;這既是國大黨的輿論支柱,也是煽動(誘騙)印度窮人支持社會主義政策的根基。事實上,印度的貧窮落後,其知識精英要負主要責任,他們滿腦子的社會主義烏托邦,害苦了印度。印度知識分子是世界最壞的群體之一。莫迪當選後,要戰勝這些,還是一場相當艱巨的戰爭。

但不苟言笑、嚴肅認真,以「能把事情做好」著稱的莫迪,能在他領導的古吉拉特邦打贏那裡的「戰役」,也完全有可能在整個印度打贏這場「戰爭」。在同樣左派雲集的英國和美國,撒切爾和里根都成功過,人們有理由相信,莫迪也同樣可能成功。

一個強大繁榮的印度崛起,不僅是印度人民的福音,對渴望自由的中國人來說,也是幸事,因為它將使中國御用文人的「民主無用論」更加破產。同時,在今天全球化時代,繁榮的印度也將促使中國經濟發展(中印貿易),並推動世界經濟(印度經濟已取代日本,排世界第三)。以莫迪的清晰理念和魄力,他很可能因這一屆成功而連任(五年),那麼今後十年,印度將進入「莫迪時代」,世界也有可能進入「印度時代」!

2014年5月21日於美國

來源:《開放》2014年6月號

相關文章